1、大腦的記憶機制是什么,它是如何記憶的?
近年來針對記憶的研究,提出了
“記憶失用理論”(也可以叫遺忘式學習),通過這套理論我們就可以知道大腦的記憶機制。
第一、記憶分成儲存和提取兩大能力。儲存能力說的是:對一件事越熟悉,記得也就會越牢。比如每個人都熟悉的九九乘法表,因為學習以及生活中無數次的使用,我們非常熟悉,所以記得也特別牢。提取能力說的是:記憶被提取到意識中的能力。想不起來某件事、某個知識,并不是我們忘記了這件事和這個知識,只是我們對它的提取能力不夠,沒法把對應信息從大腦里搜索出來,讓它進入到意識層面。
第二、必要難度法則。必要難度法則說的是:我們提取一項記憶時越費勁,在想起來后,這項記憶的提取能力和儲存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因為費勁回憶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儲存和提取能力的強化。要想必要遺忘法則有效,就要在完全遺忘之前回憶。
2、增強記憶的方法一:打破學習復習環境的一貫性
如果我們在同一個環境里學習并考試,成績會更好。但現實往往很不樂觀,因為考試的地點并不是我們能說了算的,那怎么辦?我們可以通過變換學習場所來
增強記憶力,即便在陌生場所也能保證良好地發揮:
當學生在不同場所學習時,會把各個場所里的環境信息記憶下來,環境信息越豐富,記憶的提示線索就越多;在新場所學習時,因為沒有了之前學習場所的環境提示,回憶的難度會提升,這就用帶了我前面說的必要難度法則,從而記得更牢;學習環境的變化,除了學習場所的變化,還可以:變化學習的時間段、放舒緩的背景音樂、改變學習的姿勢等,這都能提供更多的提示信息,增強我們的提取能力。
3、增強記憶的方法二:分散式學習和復習
對于剛學過的內容,我們往往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學完之后隔了很久、等有需要了才去復習(這個時候很可能徹底想不起來了);二是學完之后就馬上復習。事實上這兩種方式效果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學完新內容后,間隔一段時間再復習,這樣能記得更牢。
A、為什么分散式復習能讓知識記得更牢?
①根據記憶的必要難度法則,隔了段時間再復習,我們對知識的提取能力會變弱,回憶內容會更費勁,但回憶起來之后記憶就會被強化;②隔了段時間再復習,我們會發現哪些內容更容易被遺忘,從而有針對性地復習,讓自己記得更牢;③隔段時間再復習,復習的環境也可能發生了變化,打破了環境的一貫性,給大腦提供了更多的環境信息,加強了我們的提取能力,從而記得更牢。
B、具體要間隔多久復習,效果才最好呢?
提高間隔學習,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遺忘曲線,
遺忘曲線中給了我們具體、詳細的間隔復習時間(在學習和暫時記住之后的:20分鐘后、1小時后、8小時后、1天后、2天后、一周后、一個月后再次復習)。但對于每天有大量學習任務的學生來說,按照遺忘曲線來學習復習,有時可能并不現實,所以我們要學會做一些調整。具體可以根據你想記多久,也就是考試時間來設定。如果你一星期后要考試,那么你應該今天復習完后,隔一至兩天進行再次復習;如果你一個月后要考試,那么今天復習完后,應該隔一個星期進行一次復習;如果你三個月后才考試,那么你今天復習完,可以過半個月再進行復習。
對于長遠后的考試,比如高考,今年高考的時間還有九十多天,也就是三個多月,那么對于你現在復習過的內容,你就可以隔半個月進行一次復習。如果覺得次數不夠,那么就按照時間間隔再增加幾次,至于最后一次復習時間,可以安排在考試前一至兩天。
4、增強記憶的方法三:考試、自我測試
考試不用說,自我測試的方法具體方式包括:背誦、做題目、把相關知識講給別人聽等。相較于純粹的閱讀、一遍一遍的翻看,嘗試著背誦、找跟知識相關的題目做幾遍、把知識講給別人聽或者教別人做題,都更有助于記住,因為這些方法更“費腦”,會促使你思考、分析整合、運用,從而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不光是學習,讀書也是一樣,很多人感慨自己讀完書之后,很快就忘得差不多。其原因就是你讓自己的閱讀過程太“舒服”了,只是照著文字、順著作者的思路去過一遍,這只能讓知識成為你腦海里一個匆匆過客。
5、更好地學習方法:交替學習
所謂交替學習,就是把既相關、又不同的學習內容混合在一起學習。比如:把數學中的函數題、幾何題、統計概率等題目都混合在一起,然后每天做一小時。
為什么交替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首先,考試的時候就是多種知識和題型的交替,平時交替學習、練習,更有助于臨場的發揮;其次,交替學習要求我們辨別不同知識的區別,深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比起簡單的重復,能讓我們掌握的更牢。當然了,集中學習和交替學習并不矛盾的,他們具有互補性,建議學習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使用。
6、解答難題(或者完成生活與工作中復雜課題)的有效方法:激發靈感
靈感是可以被我們主動激發出來的,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步:打斷。當你苦苦鉆研問題,卻遲遲找不到方法時,我們要主動打斷自己,讓自己停下來去做點其它的事情。打斷會讓我們忘掉對問題的預先假設,從而開拓思路,幫我們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第二步:激活。通過“放松、輕度用腦、高度用腦”三種休息方式轉換思路,引發靈感。(放松比如聽音樂、散步、慢跑等;輕度用腦比如看書、玩小游戲、看新聞等;高度用腦比如琢磨難題、切換做題等)
第三步:有意識地進行反思。經過前兩步,對于腦海里浮現出的一些觀點、想法、念頭,進行評估和思考,看要如何使用它們。
注:除了平時的學習,解答疑難,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也不要死盯著題目不放,對于幾分鐘都沒有解題思路的題目,要趕緊打斷自己,先去做其他的題目。做著做著,靈感說不定就來了,在做語文試題的時候,拿到卷子時,可以先看看作文題,這樣大腦可以在潛意識中幫你構思。
7、利用知覺和睡眠,讓潛意識“自動學習”
最新研究已經證明,睡眠能提升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力和
理解力,據說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就是在夢中整理排列出來的。科學家依據睡眠時人類眼睛的動作,把睡眠分為:非快速動眼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人們清醒的時候是接收信息,體驗與學習來自外在世界的訊息。非快速動眼睡眠是反思,處理新的事實、技能,剔除噪聲且鞏固記憶。快速動眼睡眠是整合,為新的信息建立彼此連結,并與過去經驗結合,洞見、創意、
靈感大多來自于此。
文/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