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公考報考人數逐年攀升,一次上岸逐漸成為一件小概率事件。對于那些不愿意降低要求、專門奮戰競爭激烈崗位的考生來說,屢戰屢敗實乃公考常事。疫情讓公考競爭更加激烈的同時,也讓考試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控制大環境的走向,但是良好的心態卻能為我們增加勝算。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備考過程中的各種“減分”的心態。
01、意志不堅失先機
小吳大學剛畢業,跟風報考了某鄉鎮公務員崗位。他自恃清高,對公務員不甚了解,甚至對基層崗位還有點抵觸心理。臨考前一個月,他在網上購買了教材,有一搭沒一搭地自學,稀里糊涂地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場公務員考試。
當年競爭沒有現在那么激烈,崗位入面分數線為126分,他幾乎裸考,只得了118分。雖未進面試,他卻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公考難度不過如此。后來,他就急匆匆參加工作,等到他被社會毒打一番之后,他才明確了考公務員的志向??墒?,和他這樣“幡然醒悟”的人并不在少數,他的應屆生的身份卻不再有。如今的公考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變得越來越難。
公考取勝,既要盡早地確定理想信念之錨,也要本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心勇敢前行。
02、驕傲自滿失時機
相比第一次的隨性,小吳對第二次公考尤為上心。“聞雞起舞,挑燈夜讀”,幾個月的高強度備考讓他自覺勝算滿滿。但好高騖遠的他報考了市中心的熱門崗位,競爭壓力很大。結果可想而知,他再次黯然離場。
公考界有一句老話:考得好,不如報的好。每年的考情都和上一年不同,如何最大化個人優勢,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在每一次報考前,權衡自己的優勢,聰明選擇崗位;備考中,根據自己的優勢劣勢分配學習精力;考試時,在考場上根據自己的長板和短板在題型
分配時間上做好取舍——對于能力有限的普通考生,小吳需要像田忌賽馬一樣運籌帷幄,在能力范圍內拿到最高分數,才有可能突出重圍。
03、勞逸失度失良機
小吳面對前兩次公考失利,痛定思痛,調整心態再出發。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國,多地發布公告,調整公考流程。疫情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浙江省將兩場筆試合二為一,僅限定3.5小時安排考試;進考場前,需戴口罩,測體溫,查健康碼;而考試的題量多少,題型分布,難易程度更是無從參考。
在考試的前一晚,小吳正準備睡覺,卻不知因何緣故,腹痛襲來。雖吃了腸胃藥應急,但那一夜,他腹痛陣陣,頻頻醒來。第二天,他精神萎靡不振,狀態很差,3.5小時考下來。最終成績離入面分數線僅差3分,遺憾落選。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要審時度勢,隨時應對突發狀況,也要
勞逸結合,張弛有度,莫讓高強度學習壓垮我們健康。
04、畏難情緒失契機
回首前三次公考,小吳是不是缺了那么一點運氣?但是小吳清楚,如果自己的功底足夠夯實,這些小插曲并不足以將他擊倒。
和許多文科生一樣,數量是小吳的薄弱環節。他心里非常明白,啃下數量這個硬骨頭,他的行測就能迎來突破。但在平時的備考中,他常常會因為數量的學習費時費力,性價比低產生拒抗的心理,覺得力不從心。
小吳的半途而廢式學習,似乎讓他陷入一種學而無用的怪圈。在備考當中,要不斷地增強戰勝弱項的信念感,不要心存僥幸。世事難料,即便考前做到了萬全準備,也免不了在考場上遇到一些不盡人意之事。比如,椅子換了三把依舊吱吱作響,比如自己的座位靠后,總是最后分到卷子,又比如監考老師就坐在旁邊,讓你壓力倍增等等。
不管遇上何種境況,我們都要淡定從容,以平常心應對,切勿因小失大。公考之路漫漫,心之所向必有曙光。
以上是小吳,也就是我本人,在公考路上用血和淚淌出來的4個教訓。我們也許在半月談的“申論天天寫”和“面試天天練”的直播間里一起學習過,也可能在談哥的群里閑聊過。希望有那么一天,我們都成功上岸,在群里相互撒花慶祝。
作者: 吳淑穎
來源:半月談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