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閱讀中,我們總喜歡把好文章收藏起來,想著有時間來讀,可往往成了“只收藏不閱讀”,如何改變這種閱讀習慣,做到“既收藏也閱讀”?下面我從資料的查找和選擇,如何帶著目的閱讀,如何讀文獻、堅持這四個角度和大家分享我十多年的網絡閱讀經驗,希望有心人能從中得到啟發,發展一套自己的閱讀習慣,我向你保證,這個過程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1、用“數字約束法”來對資料進行取舍
資料取舍部分,我只談生活資源的取舍問題。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資源比文獻資源有吸引力,更有趣,閱讀起來也輕松,是工作壓力的調劑,結果就更容易在這個方面碰到困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網上沉迷在生活資源中不能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意味著一旦工作壓力加大,讀者會更傾向于通過閱讀網絡資源釋放壓力,而沒有完成的工作又反過來加大了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我也曾經碰到這個問題,Youtube剛出來的時候,我沉迷于上面的娛樂視頻,前面兩個月幾乎每天要看一兩個小時。有一天睡覺前我仔細想了想,Youtube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是用來干什么呢?sina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是用來干什么呢?msn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又是用來干什么呢?一連三問,讓我很快明白這些網站其實和我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的關系,我把時間花在上面是沒有任何成效的,說好聽了是浪費時間,往難聽了說,屬于慢性自殺,但我也不能不娛樂。
于是我制定了一套“數字約束法”,這套方法的前提就是前面的思考:這些網站沒有在工作上帶給我成效,但讓我得到適當放松;讀一個帖子可能會是收獲,但不會因為沒去讀哪個帖子,我的生活就要遭受損失!皵底旨s束法”說白了很簡單:因為經常去兩三個我有會員身份的論壇,就規定自己每天只看三個論壇帖子,看三段Youtube。
如果帖子多看一個,這樣懲罰自己:往上面發一個有用的主題貼。Youtube也一樣,多看一個,自己要往上面傳一段。人都有惰性,要發有用的主題帖,或者傳一段視頻,相比較讀帖子和看視頻而言,趣味性顯然都低一點。為了避免不被懲罰,我只能盡量嚴格地遵守規定。而且也帶給我一個好處:由于每天只能讀五個帖子,在我看的帖子里,我對話題都是非常熟悉和做了一定分析思考的,這樣,放松的同時,知識面和
思考能力也得到提高,一舉兩得。
“數字約束法”我已經用了五年時間,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上網習慣。如果覺得三這個數字不符合自己的現實,可以在二到五里面自由選取,但不能再往大了選。
2、采用“關鍵詞法”來找準閱讀的目的性
兩個女人在街上走,一個是去菜市場的路上,她目的明確,想好了要買什么菜,買回來之后怎么做,完了等老公孩子回家吃飯。另一個少女卻沒有目的性,她看到街上的帥小伙真不少,街景也漂亮,彩燈掛起來了,壁櫥里新衣服亮出來了,下午出來走到五點鐘光景,回家吃晚飯已經來不及了,那就肯德基隨便吃點愛爾蘭烤雞翅,晚上霓虹燈廣告牌亮了,比白天還有趣呢,那當然得接著逛。她一天的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這兩個女人的例子是拿來比喻
閱讀的目的性問題。如果我們帶著目的,做起事情來就高效,不覺得枯燥乏味,用很酷的英文說,就是處于flow state。相反,例子里的少女終究有天會悔悟,年少時應該少逛點街,多花點時間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所以說,目的性也是要花時間去思考,不是憑空就有的,更多的情況是,有那么一點點目的性,但不夠明確;或許有那么一兩點,但沒有三四點。于是問題馬上就和職業定位和自我期待等等“大問題”聯系在一起了,因為人心里沒有目標沒有期望的時候,總會覺得日子過得多么便宜舒適,沒有代價,也就沒有目的性。
這是個大問題了,其落腳點又在哪呢?處理小問題比處理大問題要簡單,我采用“關鍵詞法”來克服這個困惑。具體做法是,一天列三個目標(必須和你的大目標和人生規劃有關),寫成簡短的關鍵詞,它們清晰地規范了我這天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同時,每天列兩個關鍵詞,作為上網找資料和讀文獻的中心詞語。
提到的兩類關鍵詞,用不同的顏色分別寫在摘要片上(我喜歡黑色和藍色兩種),標注好日期;日子長了就有一疊關鍵詞,月末的時候有精力,可以用兩張A4白紙分別抄錄關鍵詞,這里面就很清晰地看到這個月里注意力是如何轉移的,是不是偏離了職業規劃或者手頭的課題。
我往往懶得重新再抄一遍,拿出摘要卡過一遍也大致可以看到這個月里主要做成了什么事情。顯然,這些做法又是針對電腦上的注意力分散問題設計的,好處在克服了
“注意力分散”的情緒,讓我始終記得當下緊要的還有什么事情,目的性明確,也就不那么容易分心了。
3、用“slides摘錄法”來讀文獻
這里只談理工科的文獻閱讀過程,因為和其他學科有很大不同,方法上必然是有局限性。我讀的文獻主要是三類:兩本專業期刊上的文獻,用前面提到的關鍵詞法搜索的論文,和團隊推薦的論文。閱讀方法也是三種:略讀摘要,通讀全文,精讀。
注意這么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文獻都有略讀過程,而所有精讀的文章,都經過前面的略讀和通讀的。然后呢,就是三種閱讀方法在三類文獻來源上的應用比例有所不同:專業期刊上,三種方法的應用數量是10:2:0.5;搜索文獻上,大致是10:5:1;團隊的推薦文獻是10:10:10。
這三種閱讀方法應該是大家都在用的,每個人在應用效果上可能還有所不同。本質上,三種方法無所謂好壞,都是必須掌握的方法。我不可能所有的文章都去精讀,也不會把重要文獻拿過來略讀,這些都是不合適的。根據經驗,大家在通讀和精讀這兩個方法上還是會碰到些問題,我先談談精讀。技術上講,精讀的過程要把文章的每一個詞語都搞清楚,把文章的整體思路也要搞清楚。那這會不會導致閱讀壓力,導致重新產生“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呢?不會的,因為值得精讀的文章其實不多。
當發現一篇和自己的研究目標相關的文章,研究方法相關的文章,有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的潛在可能的文章時,或者寫得特別吸引人的好文獻,經過權衡,我才決定是否采用精讀,這決定了精讀的文章的比例是很小的,其絕對量也是非常少的。精讀的文章必須打印下來,便于手寫做
摘要和筆記。而通讀處于精讀和略讀之前,其文獻量大,其相關性卻一般,因此也是挑戰性的。我用“slides摘錄法”來克服這個問題。先給slides起個標題,由里面內容的關鍵詞決定,再附加一個做筆記的起始時間,比如,“超臨界反應應用實例01/01/2010-06/01/2010”。然后選擇需要通讀的文章來。
我自己是個視覺型的讀者,所以對文章里的支持性的圖表,目錄等視覺效果比較敏感,我用pdf reader附帶的照相功能截圖下來,粘貼到slide上面,然后在記錄欄里寫好標題,作者,和圖表內容;碰到有啟發性的語句,我用高亮功能(熒光筆)劃上,然后再截圖復制到slide;然后,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往里面添加。這樣,閱讀和整理的過程同步完成,非常高效,也便于將來retrieve。半年下來,slides大約達到三百頁,你就可以給整理下slides,寫個outline。我這里強力推薦,采用這種方法來緩解“文獻數量”和“閱讀要求”之間的矛盾。
4、“行動”是“堅持”的強有力保障
美國的政治家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教導別人如何磨刀的人,他自己的刀不見得鋒利。這就是說,明白這些方法卻不動手去做,是導致我們人生挫敗的主要因素。在這個意義上說,我提到的這些方法仍然是徒勞,仍然是不值一文。
在習慣的培養中,如果“堅持”這個要素缺失了,坦白地講,說得再多再精彩,聽得再多,讀得再多,也都是徒勞無功,不過一種行為藝術而已!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用這句話和大家共勉,努力攀登人生新的高峰。
也把“堅持”這個問題留給讀者,看看你有無好方法可以把這些說法變成習慣,然后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