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的內心焦慮不已——想要統籌兼顧工作和生活,就要學會管理時間、提高效率,想到這些,更加速了我想要找到一個萬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可以一勞永逸,可當我讀到《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這本書時,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大錯特錯,因為根本沒有一種能“全體通用”的學習方法。
那為什么還有很多人會產生像我這樣的想法呢?在《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一書中提到兩大原因,一是,大環境的要求。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還是社會生存的一項必備技能,可現實是,雖然人們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除了學生外,忙碌工作的人們中,真正能抽出時間去學習,同時把學習堅持下去變成且變成一種習慣的人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就造成了很多人想要尋找一種能以最低投入獲得最高收獲的高效學習方法。
二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學校教育比較單一,比如學校通過考題來測驗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通常能按照標準答案作答的學生,往往會被認定是“優秀生”,與之相反的,就被叫做差生了。為了成為優秀生,差生們努力向優生看齊,盡量標準作答,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學生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想要追求那種標準答案的“通用”學習方法了。
可現實卻并非如此。比如,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學生時代,你有沒有羨慕那些聰明人的學習方法?你是不是很想學?你以為掌握了他們的學習方法,自己從此將告別學習困擾,一路順暢?可當你費盡心思最終討教到別人的學習方法,然后實踐一段時候后,你才發現,自己的
學習效率沒有提升、學習效果也變化不大,你開始懷疑,是學習方法不對?還是他們有所保留,亦或者是故意給了錯誤的方法……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別人用起來十分順手的學習方法,或許并不適合你呢?
關于這個困惑,《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一書中有解釋,在作者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適合別人的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你,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才是最獨一無二,最高效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書中有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人類不是“種子”,而是“土壤”,這里的“種子”相當于“方法”,“土壤”相當于“學習者”,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是土壤不行,實際上可能是種子不適合這片土壤,如果我們嘗試更換其他種子,多試幾次,它就有可能在這片土壤上開花結果呢。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特點的學習方法呢?書中提到了PDCA循環學習法和九型人格特別學習法,通過這些方法來分析出自己的性格特點,并找到相應的學習方法,從而幫助我們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發揮自己的潛力。
說實話,這個部分我最感興趣,因為我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我適合哪種學習方法,帶著好奇心,我做了書中的測試題,答案顯示我是“完美主義者”,需要有領路人帶領學習,從而擺脫靠計劃行事的依賴。我覺得這個測試結果和學習方法的建議都很有參考價值,接下來我會結合PDCA循環法在這方面去反復測試,尋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到時候,再與大家分享我的學習心得啦。
本文東拉西扯說了這么多,其實我的主要意思,就是想告訴大家一件事:任何學習都是沒有“通用”方法的,所謂的好方法,其實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別人的都不算,那么,你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嗎?快快準備吧!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