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無時無刻不在要求我們做出選擇,對于完美主義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因為他們遇到選擇就會糾結,那么如何更快更好的做出決策?本文的這些建議或許對你有用,試試吧~
避免進入“回音室”
和
思維方式與自己大體相同的人在一起會讓人感到輕松和舒服。實際上切斷了自己接觸不同世界的途徑,你和你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認定其他人的想法錯得離譜。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就是以對方本性而不以其信念去結交朋友。你的目標應當是結交各個年齡層、來自不同文化、擁有不同背景、和自己屬于不同階層的朋友。因為每個人持有的觀點各不相同,這可以讓你從多種角度看待世界,這樣,你才能獨立思考。
不要把個人問題感情化
很多人都會混淆自己和自身存在的問題。例如,被裁員,或者因感情破裂而和伴侶分手,如果你把這些事看作對自己的直接否定,你就會質疑自己原本的身份認同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裁員可能與你作為雇員的價值沒有任何關系,如果把問題個人感情化,實際上你就是給自信設置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和伴侶分手,這并不意味著你就是個失敗者,而只是說明這段感情不合適,你需要將自己和自身麻煩分離進行思考,會大大降低解決麻煩的難度。
甄選社會支持系統
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身邊會有一些真心愿意幫助你克服困難的朋友或家人。但只有這樣的人還不夠,能夠支持你的人必須擁有一定的能力。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你并不需要無條件地接受朋友提供的所有支持。
如果起不到幫助作用,朋友的支持就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所以你也不必接受。讓你頭疼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就算朋友是好意,你也沒必要接受來自他們的消極信息。可以禮貌地拒絕對方的邀請,直到情況開始好轉,或者干脆不把事情告訴他們,比如自己的家人。
認真思考了自身需求以及什么人能提供幫助后,你就更有可能在陷入麻煩時讓身邊充滿真正具有支持作用的人,把自己的需求告訴他們。你想讓誰幫助自己照看孩子、減輕自己的壓力?誰只負責傾聽?誰能幫助你解決棘手的書面工作?誰能幫你做點飯、放在冰箱里以備不時之需?那些真正愿意伸出援手的人,都會想知道你需要他們怎么做才能真正幫到你。
保持彈性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你就需要靈活思考,隨時進行調整。你會失去什么?如果能接受稍微改寫“劇本”帶來的小小挫折,那么當未來人生出現更大的戲劇性場面時,你就能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材料具有韌性意味著它們的形狀能夠恢復,具有彈性。
要有自我意識,提前應對自己的反應
回憶人生中發生的糟糕事,反思自己的應對方式。遇到新的創傷時,思考如何做出應對。如果繼續采用相同的方法,你只會繼續得到同樣的結果。你應該停下來,嘗試新方法。思考過去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思考如何做出改變。
上一次遇到問題時,你是否封閉自己、試圖靠一己之力解決問題?如果這種方法不奏效,那么我推薦一種新方法:和其他人交流,尋求幫助支持。你是否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這種方法有用嗎?如果沒用,那么就沒有必要重復。
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弱點和強項,知道自己能輕松應對或不能應對什么情況,知道自己更有可能出現哪種負面情緒(憤怒、抑郁、自憐或沖動)。越理解自己的心理,你就越能在遇到困難時做好準備,并迅速復原。越理解自己的心理,你就越能做好準備。
為你的大腦騰出空間
陷入危機時,你通常會發現自己的大腦里充斥著各種想法、感受、擔憂和壓力。你不知道該從哪里著手解決問題,因為思緒飛速閃過,而且極不規律,你無法準確把握。你有一種被淹沒、不知所措的感覺。這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大腦中的想法轉移到紙面上。研究表明,能這樣做的人通常壓力更小。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創傷復原速度更快。
只要你將想法從大腦中釋放,把它們安全地記錄在一個地方,你就不再需要繼續帶著這些想法,讓它們在大腦中回蕩。你不需要把這些想法拿給任何人看,是否告訴別人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如果工作或家庭生活中的瑣事太多,導致你應接不暇,無從思考,那么列出一份清單自然不會有什么壞處。如果愿意的話,你可以列出多份清單,釋放想法,你就是在解放大腦。
不要急于做出決定
想換工作?做出這個決定后,接下來你需要決定是繼續留在這個行業,還是直接改變職業生涯,接著決定申請什么工作,甚至還要考慮要不要換個城市。等一等……假設最初的決定是錯誤的呢?
如果不想犯這種錯誤,你需要從一開始就問自己:“為什么我會這樣想?證據是什么?我怎么知道這是真的?”征求他人的意見,也要了解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多地征求其他人的意見,以便衡量自己的計劃,交叉驗證相關信息,質疑自己的假設,詢問自己為什么如此堅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你需要確保不會因為沒有認真思考而給自己挖下一個大坑。大部分重大決定都是建立在一系列選擇或小決定的基礎之上的。
理解自己的情緒,仔細分辨情緒主導的決定
情緒使我們傾向于只去尋找能夠支持本能想法的證據,或者征求你自認為能夠認同自己的人的意見,你需要實現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最重要的是,對此你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理解情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優秀決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明確自己需要做出哪些妥協,以及確定要做出多大程度的妥協,然后在不同領域的妥協間做出選擇。你也可以在不同妥協間尋找平衡——這里小小妥協一下,那里做出重大妥協。
做出決定之前,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線。你的底線是什么?或者說,每個妥協因素的底線是什么?想為自己的決定感到高興,想讓日后的發展滿足
自身的期望,哪里是你絕不會跨越的底線?做出最后決定前,你要一如既往地進行透徹的思考,理解自己做出每一個決定的理由。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不夠完美的結果,最后你可能就會變得兩手空空。
不要相信統計數據
永遠記住考察信息的出處,以及背后的出資人。你敢確定信息是中立的嗎?樣本規模有多大?是調查了10000個人還是調查了8個人?他們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是調查問卷,具體提了什么問題?沒有人會呈現與他們的論點相矛盾的統計數據。你需要不斷思考并進行研究,了解是否存在能讓人形成完全不同觀點的數據。
觀點并非事實
每個人都能找到支持自身立場的案例、數據和論點,顯然人人也都會無視不支持自身立場的案例、數據和論點。這就是人們常說不要討論政治或宗教問題的原因,因為最終總會導致爭論。人們不會因為理性的爭論而改變自身觀點,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就不是理性問題。
秉持非理性的信念并沒有錯,但我們自己需要意識到這一點。其他人這么做時你也要心知肚明(只不過他們不像你能意識到這個問題),并且明白自己絕不可能在爭論中戰勝對方,因為那根本不是一個可爭論的話題。那些被認為是合理的信仰,并非都是通過合乎邏輯的推理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