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時,除去必要的時間外,其實我們還有很多零散碎片化的時間,懂得利用好這些碎片時間的人,往往更容易與同齡人拉開差距,但是怎么樣才能利用好碎片時間,為自己所用呢?
一、找出你的碎片時間
柳比歇夫是一位時間管理的大神,《奇特的一生》介紹了他管理時間的方法。他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時間進行統計,任何活動都記下起始時間,學習、休息、看報、散步,多少小時多少分鐘。每天小結,每月大結,每年總結,統計各項任務所占時間比例,一直堅持了56年。記錄后統計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反饋于下一階段任務的制定。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他每天能睡到10小時,一年回復283封信,一生完成了70多本學術著作。由此看來,記錄時間,找到自己的時間花費是多么重要。
你也可以嘗試用app或者筆紙記錄下一天24小時都做了些什么,有多少是整塊時間,碎片時間又在干嘛。然后將碎片時間分為兩類:被動打碎的以及主動打碎的時間。第一種被動的時間碎片,就是被迫切割的時間。比如排隊打飯、等電梯、等朋友,這些時間是不得不消耗的。另一種就是主動地將時間變成碎片。本來有一個小時可以認真學習,結果因為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導致1小時被分成無數個碎片。
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被迫切碎的時間,當然不同人的碎片時間不一樣,建議先把自己的碎片時間找出來。只要能充分利用好這些小小的碎片時間,多加學習,多多思考。久而久之,聚沙成塔,就能領先90%的同齡人。
二、不要走進這兩個誤區
很多人在利用碎片化時間上都有兩個誤區。
誤區一:利用好所有時間爭分奪秒學習
有的人認為,碎片化時間這么短,也成不了什么事,不如隨心所欲放飛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卻認為,時間碎片有積累效應,不能浪費掉任何時間,這樣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上廁所都是浪費時間,必須抱本書;刷牙洗漱必須看新聞聽英語;走路的時候也要聽老師課堂錄音;課間休息要抓緊復習,看看錯題;睡前可以再看幾篇文章......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大腦不停地運轉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
學習效率會迅速降低,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句話“只學習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
時間管理書籍《小強升職記》的作者鄒小強每天早晨會早起寫文章,在去上班的路上背單詞。但他在工作之余并沒有說要再看幾本書,再看幾個演講視頻。而是選擇冥想恢復精力;下班也會提前下車,完成每日走10000步的目標;回到家就專心地賠老婆孩子。他并沒有每分每秒都強迫自己去學習,去提升自我,因為人的大腦是需要休息的,勞逸結合才最有效,只要每天能利用好3-4個碎片時間段就已經很厲害了。況且,如果能管理好時間,高效工作和學習,你的很多時間都會是整塊的,碎片時間只用來放松愉悅就好。
誤區二:盲目填充,一有時間就看書
在地鐵公交上,或是電梯旁,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人:站在角落里安靜地抱著一本書,周圍的人不時投來崇拜的目光,還紛紛感嘆好一個文藝青年!這種做法我也嘗試過,結果并不理想。我常常在書包里裝一本書,等吃飯的時候就拿出來。本來滿心歡喜,以為自己能慢慢積累閱讀量。后來發現,這種時間非常容易被打斷,“咦他來啦”“快快快,車子來了”,然后不了了之,吸收的知識寥寥無幾。
閱讀是一項需要專注和大量動腦的活動,如果經常被打斷,注意力無法集中,下一次又得重頭看起,效率非常低。像這種很短的時間,比較適合短流程的學習,比如背單詞。除了背單詞以外,這種非固定的碎片化時間用來思考,對內容進行提煉、歸納也不錯。
“液晶之父”雷曼經常用瑣碎的時間進行思考,只要有碎片時間,他就會想液晶原理中每一個小小的部分,最終才形成了“液晶”學說;大文豪胡適說自己在白話文方面的成就,全都是利用業余時間的。他每天要做數十份兼職,可以說是忙到不可開交,但他在短暫的空閑時間,都會去思考怎樣才能讓普通人聽懂自己的話。如果沒有他的思考,說不定我們到現在還在用文言文“之乎者也”進行溝通交流。所以,不同的時間段要安排不同的任務,切不可盲目填充,否則只會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碎片化時間很重要,利用好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效地提升自我。首先要找到自己的碎片時間段,其次切不可功利心過強想填滿每分每秒,要注意勞逸結合;同時,在不同的時間段,要依據情況安排不同的任務,不能千篇一律才能真正
管理好時間、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