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并不合適的說話方式,習慣了并不完美的運動姿勢,習慣了并不合理的待人接物。相信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習慣,習慣了并不健康的晚睡晚起,習慣了并不健康的吃飯節奏,習慣了并不合理的消費方式。
這些習慣我們明明知道不好,也曾試圖去改變,但是事與愿違,大多數都徒勞無功,改變一個習慣的確還是蠻難的。習慣控制了我們絕大部分的行為和思維,試想我們每天有多少時間是完全按照理智來處理我們的日常事務的。如果我們每天的事務都要大腦去按照完全理智的、正確的方式來去處理,那么大腦就實在太累了。
其實大腦很聰明,他將重復的、簡單的
思維模式在經歷過一個階段不斷的重復之后,這些信息就會固化在大腦里,不再需要重復思考,而是拿來就用,就這樣形成了我們的習慣。
大腦的這種行為模式和與生俱來保留在脊髓里的條件反射一樣,比如當小蟲快要飛進你的眼睛里時,你根本就不需要思考,就會迅速的把眼睛閉上阻擋小蟲,這個時候大腦甚至都沒反應過來。習慣同樣也是,當我們日常的行為或思維方式不斷的在大腦里重復一定次數之后,大腦里也會有同樣的條件反射,就是所謂的習慣。
比如開車,我們剛拿下駕照時,我們對路面的情況感覺很難把握,對車輛的操控也是很陌生,乃至掛檔還需要看一下檔位。路面情況的復雜和車輛操控的陌生讓人對駕駛望而生畏,感覺這可能是一件永遠都無法達成的一個目標。但是開車一兩個月后,那種很困難的感覺很快就煙消云散了,處理路面情況開始嫻熟,操作車輛也得心應手。再久而久之,無論多么復雜的路況、多遠的車程,你都毫無感覺的完成了,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開到終點的。
開車這項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技能在不斷的重復之下已經轉換為大腦固定的行為模式,當你開始駕駛時,這種模式就已經啟動,只需要占用大腦的很少的一部分精力就能完成駕駛,和剛開始的手忙腳亂、操作失誤、路況判斷失誤、突發情況導致的身心疲憊、難度極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因就在于不斷的重復會導致到
大腦養成習慣,習慣會讓我們處理事務的效率會更高、成本更低。
當然,習慣通過重復一旦養成,改變它也需要同樣的方式,足夠的重復,足夠的時間。比如開車兩只手抓方向盤是正確的,但是當你習慣了一只手抓方向盤時,你平時稍不注意就會繼續保持原有的習慣一只手把控方向盤。要想去改變,只能是不斷的重復。經歷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現在開始習慣了雙手抓方向盤了。
歸根結底,養成習慣和改變習慣都需要不斷的重復,不斷得給大腦輸送正確的信息,通過不斷的重復讓大腦知道這些是我們想要的,這樣大腦就會轉化為固定模式,其實就是我們一直說的
潛意識(有關大腦研究的書是這么說的)。
其實潛意識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思維不知不覺的在大腦里不斷的重復造就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像是一套大數據系統,記錄著我們所有的行為和方式,根據我們一直以來的性格、動作、語言表達、行為習慣提取出來的一套原則供我們的大腦快速的、低成本的應對日常事務。這個系統指導著我們每天的吃飯、睡覺、表達、思維方式、情緒、工作、閱讀、聯想。只有遇到重大事務時大腦才會高功率運行進行分析處理,日常的這些基本行為都由這套系統來指導應對。
其實潛意識就是你不斷的向它輸出什么,經歷過一個階段它就會反饋給你什么。比如你想提升閱讀速度,你就重復訓練閱讀能力,時間會輸出你的閱讀訓練結果。有種說法就是“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當下就要做對應的事”。事情做多了,外部成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重復讓你的潛意識接受了你成為那樣的人,并繼續指導你繼續成為這樣的人,而且不再像剛開始一樣需要特別的思考和約束,而是已成為習慣。(文/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