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顧名思義就是“精細閱讀”,為的是讓自己更加深入的理解所閱讀的內容。然而有的同學卻發現,當自己雄心勃勃、仔仔細細的閱讀了幾個小時之后,合上書閉上眼回想讀了些什么的時候,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或是只有只言片語。精讀也是要掌握方法技巧的,在精讀的過程中加入這4個技巧,會讓你的精讀更有成效。
一、準備幾個問題
在開始精讀前,我們就要開始思考了,通過思考先列出一個預熱“問題”表,其中可以包括寬泛的問題(如我們常說的閱讀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過程,結果),也可以是相對具體和閱讀內容有關的問題,比如你準備閱讀一本有關外來入侵物種的書,就可以列出以下這些問題:書中列出了哪些外來物種?這些物種是怎樣入侵本土生態系統的?這些物種造成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傷害?如何應對這些外來物種?
讓這些問題帶領自己進入精讀,這與不假思索就直接進入精讀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個預熱“問題”列表中的問題不必過多,也不必花太長時間,因為在精讀過程中還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供我們思考。
二、“二不要”和“二要”
做筆記在閱讀中的好處大家都知道,比如記錄重點、促進思考、加深理解。但在精讀的過程中,做批注和筆記要注意“二不要”和“二要”。
“二不要”就是:
1.不要整段整段地劃重點。有的人讀書時喜歡拿著記號筆不放,等讀完之后才發現幾乎每頁都劃了幾乎滿滿當當的“重點”,那么到底哪里才是這些“重點”中的重點呢?
2.不要重復抄寫書中的客觀/事實性陳述。這些陳述往往是不帶作者主觀論點的數據和內容。有的人在精讀時喜歡將這類信息抄到本子上,甚至做成精美的表格或手賬,但這并不會對思考閱讀內容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
“二要”就是:
1.要在精讀時能引起你主觀思考的地方做批注。無論你對這個引起你思考的論點是贊成還是反對,都可以將它做上記號,并在旁邊或是筆記上寫下你的觀點。這樣才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和作者進行了“交流”,進而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精髓。
2.要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區分。可以準備三支不同顏色的筆,對能引起思考的論點分顏色進行批注,比如:用黑色的筆對認同的論點進行批注;用紅色的筆對反對的論點進行批注;用藍色的筆寫下聯想到的中立的想法。
三、準備一個筆記本
在精讀之后將看到的佳句整理摘抄到本子上,可以更深刻的體味其中的文采和精妙。同時,還可以在摘抄的時候學習這些佳句的行文修辭,進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對于摘抄有三個建議:
1.等精讀完成后,再找時間統一整理摘抄。精讀時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抄寫句子比較費時,停下來抄寫會影響精讀效率。
2.摘抄內容的選擇上,應優先選擇動詞(動作描述),其次是形容詞,最后才是名詞。文章中最難出彩,也是最能凸顯作者文筆的往往就是動作描寫。而我們在寫文章時容易拿捏不好、很難將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通過恰當的詞語傳神的表現出來,因此要優先摘錄將動作描述得精妙的內容。
3.摘抄本要按主題、類型或作者進行劃分。如果精讀的是大部頭名篇名著,那么一個本子可能不夠用,但如果精讀的是短篇文章,就可以按主題來劃分,將它們摘抄到對應主題的本子上去,以便日后回顧和查找。
四、寫讀后感
精讀完成后,應盡快寫出一篇讀后感。因為此時是對所讀內容印象最深刻的時候,如果此時不寫,過段時間回想起來,要么漏掉許多細節,要么覺得反正已經漏掉許多精華了,不寫也罷。
然而,花費了不少時間仔仔細細地精讀了一番,總會有一些思考和感悟,任由其忘卻多少有些可惜,寫下來不光可以鍛煉寫作能力,還能讓自己對所讀內容有更深的理解。日后,也可以作為與他人交流和分享書籍的材料。
精英特速度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