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中國文化有一股很難描述的味道,因為從白話文教育入手的人,打不開固有文化倉庫的庫門。中國文化都記載在古書中,而古書是用古文寫的……”一些好的解讀經典的書籍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傳承中華文明。
我個人覺得,有資格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的人,不應該只懂古文,還應該在各學科領域都有一定的造詣才行。因為,中華文化經典大多是“通書”,比如《老子》、《論語》、《莊子》、《孟子》、《易經》等,都是如此。
南懷瑾先生精通儒、釋、道三教經典,又熟悉經史子集,他對中國文化經典的一系列解讀性著作,就成為了我學習傳統文化的首選書籍。
比如,在談到古代圣賢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的重要性時,南懷瑾有如下論述。《老子》第62章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南懷瑾說,“道”十分重要,即使是“立天子、設三公”這樣重要的事情,也不如“有道”重要。
現代人因為太過“聰明”,總認為自己要比古人強,所以就對古人的經典論述不屑一顧,結果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物欲橫流、精神頹廢,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同時,精神世界也“高度”空虛起來。
南懷瑾談到這個問題時,引用了一個美國教授的話來說明這一現象。那位教授對南懷瑾說,他在世界各國走了一圈,不管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國家,看到的男女老幼,有一個共同現象,那就是對人生的茫然。所以說,這個時代是一個失落的時代,因為掉了心,沒有中心。南懷瑾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病態,是文化思想上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是人們不能做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境界所導致的。這句話出自《老子》第63章。意思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卻已在無形中都做好了。
這種境界,雖然看起來似乎高不可攀,實際上也并非不能達到。現代人做什么事都功利心太強,就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人生高境界的一大原則。以這個原則處事做人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避免最終的“空虛”。
有了這些精彩解讀,我們就能直達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并將之真正傳承下來,進而在紛繁的世間開辟出回歸的大道。
作者:汪重陽
來源:中國教育報
【免費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體驗:(點此進入精英特快速閱讀訓練軟件官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