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自古就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而今,人們對讀書卻有很多看法,小編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觀點分析總結了一下目前流行的七大觀點,你看看同意哪幾個?
觀點一:開卷有益
在古代,書是珍貴的,因為無論是造紙還是保存,書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的。既然紙是貴的,那么寫在上面的字就不能隨意。所以古人說開卷有益,有一個隱含前提,那個時候的人敬畏文字,不敢隨便著書。到了今天,你肯買個書號,也能出一本書,再說開卷有益就不合適了。不過,對于大腦有多重思考框架的人,即便無聊看一本爛書,也能看出一些東西,比如我看一些偽書,想的是這種偽書的生產流程,評估它背后的商業鏈條和回報,也是一種樂趣。
經典兩個字往往讓人敬畏,感覺一輩子那么膚淺,沒有讀幾本經典是過錯。
但真相是很多經典可讀性并不是那么好。有些經典著作文筆并不流暢,有些經典著作翻譯晦澀難懂,還有些經典著作對你的知識面和閱讀能力是有要求的。
不信,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談經濟學的都愛賣弄哈耶克的新奧地利學派的觀點,我猜真相是因為他的書根本沒有幾個人有耐心看完,所以賣弄他的思想是安全的。
那么經典要不要讀?要讀,但是讀經典你也要做一些準備功課,要知道大部分經典圖書(除了童話小說),都是燒腦的。
觀點三:要多讀老外寫的書
客觀而言,市面上大部分老外的書寫得比當代中國人有趣,特別是在經管科技領域,這本來就是人家的后花園。
這些領域改變人類的科技成果根本就沒有我們中國人什么事情,所以看外國人寫的書也是自然的。
但是回到本土人文社會科學,中國人也有非常漂亮的著作。舉一個例子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就很好看,當代學者秦暉談農民問題的著作也很有可讀性。
退一萬步說,你想學宋詞鑒賞,不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怎么破?
當然在人文學科領域,即便是對漢學的研究,很多領域還是老外做得比我們好,他們的書更應該看。順便說一個秘密:我國很多領導人的官方傳記,都是請外國人寫的。
觀點四:現在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讀書
讀書是
習慣問題,不是時間問題——這句話我一看到就知道是真理。
不愛讀書的人,什么時候都很難抽出時間讀書,這就好比不愛鍛煉的人,什么時候都很難抽出時間鍛煉。
習慣是需要培養的,哪怕從淺閱讀開始,從碎片時間閱讀開始,從有趣沒營養的閱讀開始。
觀點五:未來是電子閱讀
未來的確會是電子閱讀占主流,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習慣電子閱讀就很容易悲劇了。
電子閱讀有三個特點,第一干擾多(各種廣告總想插入);第二閱讀習慣很容易受網頁閱讀影響,習慣標題黨跳轉閱讀模式;第三越來越趨于移動碎片小屏閱讀。
這種閱讀很難培養你結構化思考問題的能力,更難以讓你做連續深度思考的閱讀。在涂改標記和翻頁等手感上,目前紙質圖書比電子圖書有優勢。
在培養你做深度閱讀,做結構化思考閱讀能力等方面,紙質圖書擁有遠遠超過電子書的實力,所以我的建議是先多讀紙書,等能力培養出來了,再讀電子書更好。就算有一天電子書技術非常贊了,我也如是堅持。
觀點六:讀書沒什么用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讀了不少書,然而并沒有什么用。
真是一個功利的國家,讀書最大的用途本來就是無用。它可以讓你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渡過一段愉快的時光,這樣就很好啊。
另外我想說這樣說的人主要的問題是讀書不多卻空想得太多,實踐?連幾本書都不完的人,你對他的實踐能力能有多高的期待?
觀點七:書非借不能讀也
你大學圖書館里有十幾萬冊紙質圖書,有幾百萬冊電子圖書,你借了嗎?
你隔壁同學是個書癡,藏書破百,你借了嗎?
真相是自己掏錢買的書,看完的概率更大一些。
凡是人付出代價越大的事情,人就會越珍惜。對感情如是,對讀書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