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把
閱讀理解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各門學科的閱讀策略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理解的質量,已形成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潮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歸納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立足于現有的認識水平,可在教學中應用以下一些閱讀理解
策略,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理解水平。
(一)語言理解策略
語言理解策略就是借助于語言材料建構意義的過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接收文章提供的信息,然后使用已有的知識,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聚焦、預測、推斷和監控,進而揭示語言的意義,文章信息是通過字、詞、句體現出來的,因此,語言理解主要反映在對字、詞、句的聚焦、預測,推斷和監控上。
1.聚焦
一篇文章有很多信息,讀者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個信息單元,而是拋開那些冗余信息、枝節信息,把
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這就是聚焦。在閱讀的全過程中,沒有聚焦只是被動感知,那是一種低層次的閱讀水平。主動的聚焦既能提高閱讀速度,又能增強理解程度。不過,聚焦的水平和速度取決于對字、詞、句的熟練掌握程度,能迅速地辨認單詞和理解句子含義的人,才能迅速、準確地聚焦。因此訓練學生聚焦,是以他們熟練掌握字、詞、句的知識為前提的。
2.預測
預測是讀者在對字、詞、句的識別加工時,對他們蘊含的意義及后面的內容的估計和預見。讀者自始自終都在理解、揣測作者的意,達到心靈的溝通。例如,當讀者讀到“螞蟻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一句時,若能馬上預測到后面內容一定是具體地講螞蟻成長過程的三個階段,那么,就能準確、迅速地把握后繼內容了。
3.推斷
正確地理解語言是建議在正確的推斷基礎上的。推斷在語言理解過程中是個特殊的階段,推正確是閱讀理解水平高的表現,它要求讀者在大腦中進行一連串復雜的邏輯思維活動,對已知的事實作出合乎邏輯的聯想,以已知的事實為依據對作者希望表達而未作明確表達的意思進行正確的推理。如某一觀點、某一事物的原貌,由于不便說明白或沒有必要說明白則留下表達上的空白而給讀者留下推斷的空間。
不過,推斷不是離開原文的臆斷,不能把自己的臆測強加給作者,推斷必須有理有據,正確地推斷應具備這樣幾個枝巧;弄清作者的意,以及寫作的緣由。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注意字、詞的原意及引申含意。依靠句子的含意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
4.監控
閱讀理解臨近是指對閱讀過程的理解程度的一種自我評價和調整。閱讀理解是讀者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結果的自我意識和自覺的調整,它的實質是指進行性地控制和評價讀者自己的理解活動,其功能不僅僅是為了閱讀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為了監測其完成的過程和效果。它既作為特定領域的知識而存在,又作為一種工具而發揮作用。
學習者在進行語言理解時,教師應加強對他們的指導,使他們不但知道對語言的理解,而且知道怎么理解,并使對自己的效果評價伴隨在體整個理解過程中,不斷察覺錯誤,調整閱讀目標,警惕偏差的產生,一旦產生偏差,及時加以控制。
(二)尋找中心句的策略
文章段落是由一個個句子組成的,而句子又總是圍繞著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因此,我們常說的讀懂段落,實際上就是讀懂這段的中心意思。一段內容中往往僅有一個中心句,這句表達主旨的話,即為全段的核心或關鍵,其他句子都是圍繞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條分縷析的表述。段落中出現的這種表達主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準確地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對于理解段落內容具有重要意義。尋找到了中心句,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其他句子的意義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尋找中心句的策略實際上是個抓主要矛盾的策略。
尋找中心句并非難事,是有規律可循的。通常情況下,中心句的出現有三種情況:一是出現在一段的開頭,即在這段中,首先用一句話對本段的內容進行概念或揭示,然后再具體介紹或分析,這可稱為“首括式”。二是把中心句置于段尾,具有總結式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可稱為“尾結式”。三是出現在段落中間,這種表現形式在段落中間安排一句話統領全段,這句稱為“中領式”。
(三)掌握段落內部層次結構的策略
文章的每一個段落總要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而這個意思的表達又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按邏輯進行的。這樣,在段落里面,就形成了一種表達結構,因此,要讀懂段落,就要掌握段落內部的層次結構。
掌握段落內部的層次結構,通常應掌握內容層次的分界線。文章內容的層次總是按一定思路向前推進的,層次的發展變化在內容上總有個分界線,這個分界線一般來說就是表達發展變化的標志。因此,準確地把握表達內容發展變化的分界線,是掌握內部層次結構的關鍵。
(本文節選自《閱讀理解學習策略》 作者:西南師大 王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