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門藝術,單就選書來說便是如此。按閱讀的方法來說,就更為復雜了,有一字一句雙眼板正的逐字閱讀;有隨心所欲的跳躍式翻篇閱讀;有“書讀我而非我讀書”的一小時不翻頁閱讀;也有一目十行的過河拆橋似閱讀。
在應試教育的十幾年洗禮下,大多數人還是停留在逐字閱讀階段。甚至通常強迫自己記住些書中金句,如此,在日常的交談中,一兩句書中點睛之語才能彰顯出我們真正“讀過”。至于我們的讀過是否真正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閱讀呢?只有讀者自己清楚。
除卻增加談資式閱讀,更嚴重一些的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書籍閱讀。這類書通常與我們的職業有關,囫圇吞棗地讀完,卻發現自己職業工作中并未精進,這種閱讀我們標簽為“死讀書”。
如題所述,這篇文章需要解決的就是死讀書現象。因為大多讀者的初心,恐怕都是希望閱讀一本書后能啟發自己的思想,或者幫助到自我提升的吧。所謂的“過河拆橋式”閱讀正好解決死讀書的問題,讓讀者得償所愿。過河拆橋應用到人際交往中是個貶義詞,但用來形容高效的閱讀方式卻是滿滿的褒義了。
這里的過河拆橋說來其實很簡單,一是閱讀習慣的養成中,我們需要的是過河拆橋。在使用精英特速讀軟件訓練自己閱讀速度,閱讀期間精力集中度和閱讀同時的快速記憶能力后,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跳出這款速讀訓練軟件,把自己的速讀技巧應用到真正的日常閱讀中去。
日常閱讀不管是平時的考綱,職工技能提升的專業書籍,還是開拓視野的經典史籍,總而言之,它不會繼續是精英特速讀訓練軟件中的任何一個考試評測。我們借助速讀軟件訓練自己的速度,習慣養成便自然而然把訓練軟件系統自放一邊。這也是精英特速讀軟件設計的初衷,不然它不會在每次訓練結束時提示我們:為了保證良好的訓練效果,至少需要30分鐘的書本閱讀。精英特在期盼并等著我們的過河拆橋。
以上所謂的過河拆橋,是我們
閱讀技巧養成的自然發展過程。而之后講的過河拆橋,總結起來就是需要把厚書讀薄,再把薄書讀無。
厚書讀薄在我們養成速讀習慣之后相對較為容易。在閱讀過程中,速讀技巧不只教會我們一目十行,更教會我們重要知識的記憶與提取。在我們進行常規的把書讀薄,領悟了作者的中心思想之后,為了更徹底地擺脫死讀書標簽,我們需要配合速讀訓練里的思維導圖訓練,把記憶中的知識發光點羅列出來。
嘗試過我們才知道,在知識回憶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思想就會逐步形成。這種思想有可能是書本作者中心思想的衍生,也有可能是結合自身生活所得的另一種全新感悟。梳理之后,我們也許能真正體會到把書讀透,到達讓書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書而用的境地。
誠然這種閱讀時知識的提取和閱讀后思想的新生就如我們的速讀習慣一樣,需要我們不斷的嘗試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像往常一樣中規中矩的讀書筆記摘抄,然后書讀完了就代表關于此書的一切思考就都完成了。若真如此,那便是又回到了“死讀書”的循環中了。
在閱讀練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應用精英特速讀軟件系統中學到的整體感知及視幅拓展相關速讀技巧。
更重要的,我們需要在閱讀后應用快速記憶的系列方法,提取書中知識形成思維導圖為己所用,真正過河拆橋把一本他人的著作讀成自己的書。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蕭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