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個字:精、解、知、明。
精,即“精其選”。讀書須有選擇,否則在茫茫書海中會迷失方向。可以把書分為要精讀的書、可以泛讀的書、只供翻閱的書三大類。究竟哪些書值得精讀?這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定。一旦選定的書,就要認真地、扎扎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解,即“解其言”。讀書,尤其是讀古書,首先必須弄懂它的文字,因為文字是書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別。中國的古書是用古文寫的,不同時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別。如果不攻破這道語言文字關,就看不見關里邊是些什么東西,光站在關外指手劃腳,那怎么行呢?
知,即“知其意”。讀書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讀書,而必須注意字里行間,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如果僅只局限于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
明,即“明其理”。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因為意只是寫書人主觀的認識,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理,所以讀書時要注意用客觀真理的標準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