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會很奇怪,炎炎夏日,本應心燥神煩,為什么還適合讀書呢?其實,早在1897年,《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就開始每年夏天評選出100本最佳夏日讀物。 夏日為什么適合讀書?我概括出如下理由:
1、大腦有許多空間需要填充。
今年1月,神經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
人腦的容量是以前估算的十倍,人腦能存儲大約47億冊書,相當于目前已出版的全部圖書的36倍,也等于2000萬個四屜文件柜的容量,以及能連續播放13年的高清電視節目。
紐約大學的精神治療師羅賓·羅森博格說,度假能提高我們沉浸于閱讀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日程表排得太慢,壓力太大,背負著沉重的認知負載,需要不停地對信息加以分類和權衡。當你坐在沙灘上時,認知負載非常低,你有時間去思考,讓你的心靈去漫步,你會變得真正的好奇、內省。
3、在極端天氣,適合看一些極端的東西。
夏日炎炎,看《權力的游戲》也許能讓你感到涼快一些,但是,它第六季已經播完了。能消暑的書還有的挑。在本期???,復旦大學的馬凌老師在《不可思議之地》一文中說:“夏日在記憶里,總是烈日炎炎,暴雨如注,蟬鳴如雷,極端到必須找點極端的東西來對沖其中的戾氣??植榔匀皇且粋€選擇,有毛骨悚然的降溫效果;志怪小說也不錯,一個字是一個字的,如嚼冰塊,煩躁頓除。不過,我最喜歡的消暑佳品——屢試不爽——是博斯的畫。”你也找找適合自己的
消暑讀物吧。
4、夏天白天的時間長。
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nbsp;
有人解釋說:經書簡奧深邃,須心平氣靜,仔細尋味,而冬季天寒,不思起動,則人的精力容易集中,故冬季適宜讀經。
史書紀事,人事繁復,其治亂興衰,是非得失,須前后觀照,通盤把握,才能正確認識,需要有充裕的時間系統閱讀,夏季長日漫漫,正得其時。
諸子百家各陳己說,風格不同,思想迥別,需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塵滓不染的心境,才能權衡其得失,吸收其優長,秋季天高氣爽,云淡風清,人處其間思緒明凈,故秋季宜讀諸子百家。
詩詞文賦是文學創作,閱讀時非調動豐富的感情與想象便不能進入其情境中,也不能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也無法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脈搏。春季萬木復蘇,生機勃勃,是人的情感最為充盈豐富的季節,故春季宜讀諸集。
5、夏日閱讀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既可以用來逃避工作的壓力,也可以用來自我提升。
美國作家克雷格·費爾曼說,美國人之所以形成了夏日閱讀的傳統,跟度假的出現有關系。在美國歷史的初期,度假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北方的工業家、南方的農場主才能享受到漫長的暑假。但從19世紀中期開始,中產階級的經理和職員們也承受得起度假了。那時還出現了注重休假的新觀念。雇主們開始認為他們的雇員需要放假,以避免
大腦疲勞。
1855年,《紐約時報》的一篇社論就鼓勵中產階級多放松?!俺酥苋眨S多人從不離開他們的辦公室或倉庫,這會傷害一個人的家庭、身體和心靈。人生的快樂在于擁有良好的胃、享受小樂趣的能力,而不是擁有的貨物和股票的數量?!?/div>
度假期間,在花園、游泳池和保齡球場玩耍之余還能干些什么呢?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會在假期讀書。景點會提供輕松的夏日讀物,百貨商店甚至可以直接把最新的圖書送到顧客的度假目的地去。
起初,度假的人更喜歡看故事性強、看過即忘的通俗小說。到19世紀末,度假變得更加普遍之后,關于度假的目的出現了爭論,有人反對純粹為愉悅而讀書。1890年,一位評論家說:“許多人都以為,夏日讀物應該像他的帽子一樣輕、像他的上衣一樣薄。這種信念導致了空洞的文學的泛濫。在夏天讀夏日文學的人一直只看這種書,它們會麻痹人的思想,耗盡人的智力。”
但對夏日閱讀的討伐并沒有持續很久。1915年,一位書評人說:“按照我們的習慣,夏天就是無所事事的日子。但如果一個人在冬天喜歡讀歷史、隨筆、社會學,他在夏天一樣可以看。”夏日閱讀變得更加靈活,研讀嚴肅著作的讀者無需供給那些看海灘讀物的人,他們自己也可以看一兩本。夏日閱讀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既可以用來逃避工作的壓力,也可以用來自我提升。
(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