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猶太民族被譽為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
猶太民族也許是人類最獨特的偉大民族——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卻獲得過29%的諾貝爾獎;為人類奉獻了《圣經》;在各領域都大師輩出,群星燦爛;全球流散2000年,甚至連語言都丟失了,最終說著85種語言、從115個國家移居以色列立國;戰火中一代人就建成現代經濟強國,建立起融合宗教、傳統的現代民主社會。
猶太人把讀書作為傳承教育、傳統、知識的手段,被譽為“讀書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記憶的民族”以及“學習和思考的民族”。
搬家時,把不需要的書放在街頭任人拿走
以色列孩子從小就牢記《圣經》訓言“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猶太人眼中,讀書不可或缺,文學、藝術、音樂、詩歌如水和糧食一樣不可缺少。生命會結束,讀書卻無止境。他們說,金錢裝在口袋里,智慧卻裝在自己腦袋里。猶太傳統中,書櫥要放在床頭,放在床尾被認為是對書不敬。猶太人從不焚書——即便是攻擊自己的書。他們搬家時,會把自己不需要的書刊擺放街頭,任行人挑選贈送。
人均讀書量、圖書館、出版社均世界第一
以色列的圖書價格相對較低,一本小說幾到幾十美元。猶太人場自豪地說,特拉維夫滿大街都是書店。商業區最繁華大街的書店往往也最多,風格各異,有的還擺幾張小桌,顧客在清香咖啡中聚精會神看書。在海邊和街頭公園,有很靜靜看書的人,他們營造的讀書求知氛圍令人肅然起敬。
周六是安息日,商店、飯店、娛樂場所大都關門,公交也停運,人們在家中靜心祈禱、反思。唯獨讀書買書是可以的,書店照常營業,顧客絡繹不絕。書店和街頭報亭可買到美歐西方各國大報,有的書店還有《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中國書籍。
以色列人均讀書量居全球第一,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也是全球最多,全國1/4的人有借書證。以色列報紙有30多份,刊物900多種,當地銷量最大的報紙《新消息報》每天有120多頁,發行量高達40萬份,而到了周末,該報紙有近400版發行70萬份,幾乎為人口的1/10。以色列報紙的定費不菲,每份報紙每月四、五十美元,但每家都訂好幾份報刊,喜愛讀書看報成為習慣和美德。他們甚至笑言自己買報紙比買面包要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