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書的時候,是不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打開一本書,一頁頁讀得很慢;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書里講了什么?一本書讀很久,讀到后面忘記了前面的內容;甚至半途而廢……其實,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看書沒有效率,沒有掌握的讀書方法,所以遇到各種狀況,導致自己讀不下去。
但是,書是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的,沒有給自己帶來改變的讀書實在是一種浪費。如何讓我們讀書更有效?接下來我主要從找到讀書目的、只關注4%的精髓、制作思維導圖這三個方面,來說明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
提高讀書效率,切實將書中內容轉化成自身能力。
一、集中火力,迅速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孕婦效應",意思就是當人懷孕的時候,就更容易發現孕婦。你開了寶馬就更容易看到寶馬,你拎個古馳就發現滿大街都是古馳,你關注快速閱讀信息,滿屏都是快速閱讀廣告。
當你想要看一本書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書店的推薦,可能是這本書很流行,也可能是為了提高工作能力,但是,這些都是很寬泛的理由,這樣選到的書,會讓我們讀書的目的變得模糊。如果能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會更加專注,因此也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收獲。
在看書之前設定目標,讓自己快速找到想從書里得到的信息,也是這個道理。在讀一本書之前,先想好關于書本的問題,接著在書本中找出應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是說,書本是為了這些問題來服務的。這樣一來,讀一本書的時候,就能把焦點都放在問題上,注意力不容易分散,讀書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學會斷舍離,只關注書中4%的精髓
大部分人對讀書有這樣的誤解:認為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要全部理解才行。你如果用這樣的思維去讀書,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負擔,更不用說聽到大咖們"每年讀100本書"就會感到不可能了。你被打擊了自信心,甚至還會半途而廢。
實際上,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占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這也符合了人們常說的"二八法則"。它又叫"帕累托定律",經濟學家帕累托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也就是說,如果是一本200頁的書,其中只有40頁是重要的,而這40頁中,只有8頁是最核心的。
所以,不要試圖去理解一本書的全部,與其全部讀完卻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不如最開始就集中火力去尋找著最核心的4%,甚至不喜歡的書我們可以拋棄,這樣做,不僅省時省力,還減掉了我們的心理負擔,讓我們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書籍里。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的時候你以為都記住了,但是轉個身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記不住書里的內容了。讀書的時候做筆記,可以幫助整理知識和信息,會加強理解,自然也會加深記憶,而在在眾多讀書筆記的方法中,最值得推薦的就是"思維導圖"法。"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托尼•博贊老師提倡的一種思考方法,作用是將我們頭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以可視化的圖形呈現出來。
以下是使用思維導圖后得到的種種好處,如下:
整理思路;
大幅度提高構思水平;
容易產生新的創意;
可以簡短地總結大篇幅信息;
圖表等增加視覺效果,讓人一目了然;
可用于演講、回憶、項目管理等,應用范圍廣。
在讀書的時候使用思維導圖,你可以把一本書的內容濃縮在一張紙上,書中的關鍵部分用單詞的形式寫下來,讓記憶更加深刻。
寫在最后:
我們很多人明明讀過了很多書,以為肚子里裝了很多墨水,可等到真正要用的時候才發現,也沒有好好掌握書中的內容,其實,讀書不是把頁數翻完了就可以了,讀書要設定目標,一遍讀書一遍做筆記,去找到書中最核心的4%,制作思維導圖,加深記憶,讓讀書為自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