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臥竹先生
會寫文章不一定賺大錢,但是,不會寫文章很麻煩,換句話說,寫不出文章肯定是要吃點虧的,這點是生活方面常常碰到的事情。
從上學(xué)那刻起,我們就被訓(xùn)練著寫文章,哪怕到了大學(xué),沒有語文課,可是做作業(yè)的時候,依舊要寫文章。出了社會,也得寫文章,比方考公務(wù)員得寫申論、參加企業(yè)的筆試也得寫文章。
前段時間,出去參加活動的時候,碰上一位拍照的攝影師,交流的時候,他聽說我是做媒體宣傳寫稿子的,好奇地問我:“文章是怎么寫的?瞎編出來的嗎?”
我一聽,愣了下,老實客氣地說:“書看多點就寫出來了,七分真三分虛,不一定都是瞎編。”
我說的是實話,不管文章如何編,哪怕是炒作、虛假、詐騙、忽悠等不良信息,它們其實源頭都是有真實存在的部分,就是因為有真的部分,不良信息才有存在的空間,才有人愿意頭腦發(fā)熱去傳播。
寫文章要想寫得好,豐富的經(jīng)歷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可以做到真實性地發(fā)揮。除了需要真實性,其實最主要的還要靠
多讀書,讀書不一定能讓人開竅寫出趣味橫生的文章,不過,寫一篇可以讀的文章還是可以的,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很多人覺得寫文字是件很玄乎的事情,其實并非如此,每樣事情一個人不一定做得好,但是去做,找個門路做,總歸是有希望做出一點成績的,要想學(xué)會寫文章,讀書就是個竅門,就是個門路。
對于讀書這件事,現(xiàn)在大家理解的就是,我要拿本紙質(zhì)版的書,研究個半天。因為這個觀念的存在,加上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比較快,好多人覺得讀書這事從離開學(xué)校開始就沒有希望了。我一位親戚問過我如何寫一篇會議報告,我跟他說多看點格式文,他說,沒時間,你瞧我哪有時間抱本書看,弄不好同事見了還笑話我呢!
其實,隨著時代科技的發(fā)展,知識的承載體一直在改變,從沙地、龜殼、石頭到繩子記錄、竹片刻寫,再到紙上書寫,到現(xiàn)在的電子閱讀。這些改變,使得我們利用零碎時間來讀書成為了可能。沒事用手機登錄網(wǎng)站,下載點電子書籍,也是可以當(dāng)場就讀書的。當(dāng)然,我還是比較贊成讀紙質(zhì)版的書,收獲點比較大。
回歸到選書問題,讀書,不一定就得是專家、名人推薦的好書、熱門書籍,可以是一張報紙,一條新聞、甚至是貼在墻上的招聘廣告,都是可以學(xué)習(xí)的知識,多看這些東西,積累到了一定量,總歸是有表達欲望的,那時候自然水到渠成,寫出來應(yīng)該就不是問題。
為什么是應(yīng)該而不是一定呢?因為寫東西,還分寫得好和寫得只適合自己欣賞之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我想跟上面提到的真實程度多大有關(guān),也跟描寫的內(nèi)容深度、趣味性有關(guān)。
分享東西,只有拿出好的,別人才會高興。如何才能做到好呢?需要一些修飾,將一件事情深度化或者趣味化,使得寫出來的文章值得閱讀。若是只將事情原原本本表述一遍,沒滋沒味地遞給讀者,別人可不感興趣,也就不會買賬。打個比喻,報道抓小偷的經(jīng)過,若只是原原本本地講了出來,除非是大眾媒體,否則個人寫的話沒幾個人會感興趣。但是,給這個事情增加點深度報道,就好玩了,你可以寫小偷被抓住后,他父母、朋友、周圍的人是什么看法,總結(jié)演繹一番,可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而不是一篇平淡無味的文字稿。
總結(jié)一句,寫文章,先多看書,不需要是所謂的名著(當(dāng)然對名著感興趣那更好,畢竟經(jīng)典的著作是從時間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大部分是精華),只需要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看別人的文章,時間長了,一定會有收獲,動筆寫自然心中有料,寫出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來源:搜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