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會問些偉大的問題:“為什么會有人類?”、“貓為什么會那樣做?”、“這世界最初名叫什么?”、“上帝創造世界的理由是什么?”這些話從孩子的口中冒出來,就算不是智慧,至少也是在尋找智慧。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哲學來自懷疑。那必然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的疑問,只是大多數人的疑惑也就止于孩提時代。
孩子是天生的發問者,并不是因為他提出的問題很多,而是那些問題的特質,使他與成人有所區別。成人并沒有失去
好奇心,好奇心似乎是人類的天生特質,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在性質上有了轉化,他們想要知道事情是否如此,而非為什么如此,但是孩子的問題并不限于百科全書中能解答的問題。
從托兒所到大學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使孩子的問題消失了?或是使孩子變成一個比較呆板的成人,對于事實的真相不再好奇?我們的頭腦不再被好問題所刺激,也就不能理解與欣賞最好的答案的價值,要知道答案其實很容易,但是要發展出不斷追根究底的心態,提出真正有深度的問題—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為什么孩子天生就有的心態,我們卻要努力去發展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知是什么原因,成人便失去了孩提時代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或許是因為學校教育使頭腦僵化了—死背的學習負荷是主因,盡管其中有大部分或許是必要的,另一個更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錯!就算有答案,我們也常告訴孩子說沒有答案,或是要他們不要再問問題了。碰到那些看來回答不了的問題時,我們覺得困窘,便想用這樣的方法掩蓋我們的不自在。所有這些都在打擊一個孩子的好奇心。他可能會以為問問題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人類的好問從來沒有被扼殺過,但卻很快地降格為大部分大學生所提的問題—他們就像接下來要變成的成人一樣,只會問一些資訊而已。
對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解決方案,當然也不會自以為是,認為我們能告訴你如何回答孩子們所提出來的深刻問題。但是我們要提醒你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所提出來的深刻問題,正是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能夠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這些問題的意義,確實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重大的貢獻。
我們并不一定要像孩子般地思考,才能了解存在的問題。孩子們其實并不了解,也沒法了解這樣的問題—就算真有人能了解的話。但是我們一定要能夠用赤子之心來看世界,懷疑孩子們懷疑的問題,問他們提出的問題。成人復雜的生活阻礙了尋找真理的途徑,偉大的哲學家總能理清生活中的復雜,看出簡單的差別—只要經由他們說明過,原先困難無比的事就變得很簡單了。如果我們要學習他們,
提問題的時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氣的單純—而回答時卻成熟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