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什么?這好像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有人會說,書籍無非是一些紙張文字的集合罷了。如果這樣想,那么閱讀一定不會有
效率可言,因為缺乏情感的交流。書籍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死物,它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是需要作者真誠相待才能引發共鳴的事物。可以將書籍視為靈丹妙藥,可以將閱讀視為一次故友重逢,也可以將閱讀視為一株樹木的成長。
書籍是靈丹妙藥。
書籍是靈丹妙藥,可以延年益壽。著名婦產科大家葉惠方教授就將讀書視為長壽秘訣,葉老一直喜愛讀書學習,在她的書房中有各種不同的書,尤以國學、歷史、哲學的書籍為多。眾所周知,國學大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普遍長壽,概因他們對于人生以及社會有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事情都看得開,想得透,始終能夠保持心境的安寧平和,他們的書中多是類似思想的表達,所以多讀多看,對于我們加深對生活的
理解非常有幫助,看透了生活中的種種,就能做到凡事用清靜心對待,心清靜了,身體自然也就健康長壽了。
需要說明的是,靈丹妙藥的書籍一定是紙質書,不能是如今大行其道的電子書。電子書或許更方便些,時刻可以在手機上觀看,然而,且不說手機類電子產品對人體的輻射傷害,只說在閱讀時的感覺與紙質書完全不同。紙質書的書香氣,翻閱時的沙沙聲,營造的是一個靜謐安然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靈丹妙藥的功效才能發揮到最大,電子書就沒有這種效果。
閱讀是一次故友重逢。
明朝的于謙曾經寫過一首詩,詩中寫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故人相見,總是各種歡欣激動。我們對于書籍也應該有這種親厚的感覺,將每次閱讀視為與這位故人的親密交流,坦誠相待,毫無保留。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有任何偽裝,可以展現自己最真實的所思所想,這樣的真實與書中的內容相互映襯、相互印證、相互啟發,會在心頭涌現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欣喜,書越讀,這種欣喜越濃。
人與人交往,一個微笑可以換回一份善意。人與書籍交往,以見故人的心態交流,則可以換回“有緣即相見”的感動。珍惜這種感動,珍惜每一本書,書不會負自己。
閱讀是一棵樹的成長。
清朝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直白得說,講的是閱讀需要有耐心,一棵樹的長成是經年累月的,閱讀想要有成績,也需要經年累月。每讀一本書,就如同一棵樹吸收一點陽光雨露,一點點的陽光雨露匯集在一起,終究會將一棵小樹苗催生成為一株參天大樹,整個過程需要極長的時間,需要水磨工夫慢慢來,所以盡管我們的閱讀需要講究速度,但不能盲目加速,保持耐心的基礎上
提升速度才是王道,否則會心浮氣躁,最終自亂陣腳,一事無成。
書籍是靈丹妙藥,我們要相信書籍可以使我們脫胎換骨。閱讀是一次故友重逢,我們要相信書籍是我們一生最值得信賴的朋友。閱讀是一棵樹的成長,我們要相信書籍的成長就是自己的成長。不斷閱讀,不斷成長,當我們讀過的書能夠堆積成一座山,我們就能踏書而行,攀上那最高峰,見到那最美麗的風景。
(※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