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曹文軒獲得了被譽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的國際安徒生獎,同時他也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近日,人民日報記者就兒童文學與讀書創作等有關問題采訪了曹文軒,
精英特速讀網摘錄了部分記者與曹文軒有關讀書的對話,希望大家能從大師的言談中對讀書的意義、方法、誤區以及如何為孩子選擇圖書等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和啟發。
對話內容:
記者:怎么看待讀書對于一個人的意義?
曹文軒:讀書人的氣質是由連綿不斷的閱讀
潛移默化養就的。我認識的一些先生,當他們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敘事或論理,當他們站在講臺上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地講述他們的發現,當他們在餐桌上很隨意地詼諧了一下,你就會覺得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讓人過目不忘。有時我想:如果這些先生不是讀書人又將如何?且不說他們的內心因精神缺失會陷于平庸,就說其表,大概也是很難讓人記住的。此時,我就會驚嘆讀書的后天偉力,它居然能將一個外表平平的人變得如此富有魅力,此時,你會真正領略“書卷氣”的迷人之處。
記者:世界上讀書人很多,但將書讀好的人很少。讀書也有門道。能否談談你的讀書之道?
曹文軒:我認為個性是讀書的關鍵,是讀書能否獲得最大利益的根本。很多人都在讀書,但未必誰都能將書讀好。而書讀不好的原因之一是這個人的書讀得全然沒有個性。許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課堂上說:讀書也有一個拒絕媚俗的問題。除了一些大家都應該讀的基本書之外,一個人讀書應有自己的選擇。做人忌諱雷同,做文忌諱雷同,讀書也忌諱雷同——讀書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
因此,聰明人讀書,會獨辟蹊徑。一個人說:我不讀別人讀的書,只讀別人不讀的書。此說也許是狂言,也許是極端,但這份決斷也有可取之處。到別人不常進入的領域去淘別人不淘的書,就會得到別人得不到的知識,就會發出另樣的聲音。這個道理如同走別人不曾走的路,就會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風景一般。
記者: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雖是好事,也有誤區存在。可否結合當下的讀書狀況,談一談都要留意哪些讀書的誤區?
曹文軒:這些年我一直在關注一個無處不在的事實:當我們用盡天下最優美的言詞去贊美讀書時,我們卻同時面臨著很多的、無意義的、劣質的,甚至會使人墮落的書。這是我們面對的現實。這一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圖書豐富的時代,卻有可能是一個
閱讀質量下降的時代。讀不讀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甚至可以被解讀為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息息相關。而我以為讀什么書卻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記者:那么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該如何選擇圖書,尤其是對于尚無分辨能力的孩子?
曹文軒: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閱讀的書之外,即使都是有益的書,也是有區分的:一種是用來打精神底子的,一種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讀的。這里,我們不必去衡量前者與后者誰更有價值,只是說,圖書在進入孩子的閱讀視野時,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猶如油漆漆門,先打底漆,而后才上面漆。
對于孩子而言,所謂的打精神底子的書,簡單來說,就是那種大善、大美、大智慧的書。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與孩子的認知能力相呼應。它們的功能是幫助一個孩子確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觀、價值觀以及高雅的情調與趣味。
另外,地有地脈,文有文脈,書也有文脈。我常常想起我小學五年級時的讀書。那時候不像現在書多得滿坑滿谷。我的父親當時是小學校長,他有一書柜書,里頭有些魯迅作品的單行本,我拿起這樣的書看,一看就進入了癡迷狀態。進入中學之后,我每每寫起作文來,就覺得魯迅的精神、魯迅的思想,乃至魯迅說話的語氣與腔調,順著我的筆桿靜靜地流淌到紙上。當時,我完全不知道那種東西叫什么,幾十年后的今天,我終于知道了,那東西叫“文脈”。如果長久地接觸不到有文脈的書,那么孩子們的寫作可能會停滯在枯澀的狀態之中。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