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字塔原則,我的觀點就是,讀書要讀舊書。當然這里的舊書并非指破破爛爛的書,并非指波爾多40年陳釀,并非指昨日搬家打了38個噴嚏從床底翻出來的書。這里的舊書,只指讀過的書,尤其是讀過的好書。
為什么要讀舊書呢?我的理由有三。其一,讀舊書省事,其二,讀舊書省時,其三,讀舊書可以溫故而知新。
, 讀舊書省事體現在省了甄別書好壞的精力。在預備投入時間精力看一本書之前,經濟人少不得要估摸一下投入產出比,雖然古人說是開卷有益,那是因為古人能找到的卷少,沒點水準的東西也不會隨便往卷上刻,好不容易找到一卷,當然要開一開羅。
可是今人面對的是信息爆炸,乃至信息污染的時代。開一卷的代價遠非點擊鼠標左鍵這么簡單。如果面對一本新書,少不了要花精力先看看大家對它的評價如何,可是個人品味不同,別人說香的書未必正合了我這喜歡臭豆腐的人的胃口,因此大眾評價只能作為參考。另外,也少不得粗粗看一下前序后言,看看目錄,看看作者名氣,綜合評審下來,才能決定開卷或不開卷。
如此的麻煩,舊書就斷然沒有。讀過的好書,完全省了這些麻煩,甚至連網上搜索的麻煩都省了,打開電腦,順著路徑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舊書,多省事。
讀舊書絕對省時。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初讀的時候,再快的快手也要用一周的業余時間,慢的是幾個月都沉醉其中。而再讀則少說節省三分之二的時間。一本五六萬字的《平凡的世界》,最近重讀,只用了4個小時,平均每分鐘二百多個字的閱讀速度,但凡是首次讀,怎么也是不可能的。
這還是小說,一般的書就更快啦。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第一遍少說也花了我二周的時間,還照著其中的結構做了好幾頁ppt,可是二讀三讀,現在想起來了,每次就花10分鐘過一下。
古語說的好,溫故而知新。固然,看新也能知新,可是此新不同于彼新。一本新書,接受的新知識,新觀點,大多數是作者寫什么,我就知道什么。可是讀舊書,容易讀出書中字里行間的意味來,這點新書不易做到。
亦舒說,她從小看紅樓,幾十遍了,稍微陌生一點的字自己就跳出來了。這一點我也有體會,紅樓是我讀的次數最多的書,還在耐讀。但是開始的時候一定沉浸在情節的鋪陳,場面的豪華,言語間的精妙不易體會。讀得多了,就開始留心作者有些地方,作者是鋪陳下文,有些地方,則是春秋筆法,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就可能是刻版的筆誤或者是高鄂的篡改。
溫故而知新還表現因為個人經驗,見識的增長,書可能會呈現完全不同的局面。
當初窮爸爸富爸爸剛出來的時候,我也很喜歡,覺得對觀念上的沖擊不小。再讀的時候正值我準備創業的前期,這一次已經完全不同,真正是金玉良言啊,句句深得我心。現在再看,滋味又完全不同,深知觀念的改變固然非常重要,執行力的強弱也是關鍵啊。如果不是這一段經歷,這本書于我,不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這種體驗,部分當然是因為書本身的優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與過去的對比,更能夠體味到現在所立足的不同。
綜上所述,讀書要讀舊書算是我讀書的一大法寶,隔段時間,我就會重新整理書櫥,找出與當時心境匹配的舊書重讀,我的ebook文件夾,也有一個子目錄叫“值得再讀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讀舊書一定要讀好書,如果是爛書,那可是越讀越爛。不過要是用一兩本以前曾經讀過的爛書來批判,也不失為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