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要讀書先要學句讀,自己去給文章加標點符號。這個任務是讀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這樣,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也都沒有標點符號。看來,不只中國,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歡折磨他的讀者們。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人為什么要這么折磨讀者?古代書的產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書的種類也很少。羅馬帝國時代一年只能出產一兩百種書。中世紀末期有個歐洲最博學的學者——他一輩子也只看過800多本書,所以古人的博識與今天是不一樣的。大家都說孔子很博學,但那時候有幾本書呢?古人講究的博學是深讀,用英文說就是IntensiveReading。一兩百本書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讀的書了,所以要慢慢讀、一個字一個字讀,讀完再讀,一遍遍體會字里行間的意思——很快讀完,以后沒得讀豈不很痛苦?
古代為什么沒有標點符號?因為他不需要讀那么快。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么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并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慮,印刷商也就是書商就想做大量印刷來攤薄成本,于是他們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變得更容易讀、讀得更快。這還不夠,還要分段。
古人的書是沒有分段的,也沒有章節。今天我們看《論語》,一篇與另一篇之間是沒有關系的,卷只是物質上的單位,竹簡不夠了,再換一卷繼續寫。中國古代的書是這樣,印度、阿拉伯、歐洲的書也是這樣。印刷術出來之后,出版商才開始給書籍做段落篇幅的劃分。
分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前歐洲人讀不分段的《圣經》每次都老老實實從開篇讀起,《圣經》分段以后,人們開始認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產生了。所以英國大哲學家約翰·洛克說:“《圣經》分段印刷是無恥商人釀制的悲劇,他們為了讓《圣經》更暢銷強行分段,分段以后我們的信仰將四分五裂。”后來的結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會。所以怎么印實在很重要,印刷術的產生令我們離開精讀,開始
泛讀。
很多人問我,如何讀得快一點,但其實如何讀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他們不是看,是反復地讀,慢慢地讀,讀出聲音來。朗讀能讓人沉浸到書里面去,這樣一個沉浸的狀態會產生一個重要的效果——這就是修煉的效果。
我手中是一本《沉思錄》,這本書現在在中國很熱,因為溫家寶總理在看,克林頓、布什、密特朗都看過。奧勒留并不是為出版而寫的,他是寫給自己讀的——不斷研讀,修身養性。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寫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斷研讀也是。寫作,在英文里面就叫 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讀者也要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修煉來讀,不斷地讀、反復地讀。這些領導人一遍遍地讀《沉思錄》,就是在做精神修煉。古人讀《論語》也是這樣。所以讀書是為了改變自己,變化人格,變成另外一個人。這一點古人都是知道的。
很多人一輩子讀《紅樓夢》,每次都看到不一樣的意思,古人反復讀為的不是這個,他是每次都讀到同一個意思。他是要不斷地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當一個人對你做錯事情之后,你不要憤怒,你反而要去想他為善或為惡的理由,然后你就不會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這種書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是要你去做。所以真正讀書讀得好的人都會被某一本書變成另外一個人。古代讀書人一定要是一個好人,如果不是一個好人證明書沒有讀好。所以讀書是一種修煉,一種transformation (轉變) 。
我為什么講這個?因為我發現今天大家只是把讀書當做一個工具,通過它拿到什么東西。讀書其實是一種精神操練,是我們已經失落的一個傳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恢復它,找一本書去修煉自己,追求自己的變化。
來源:豆瓣讀書
作者:梁文道
提高閱讀速度 倍增學習效率
>>>歡迎免費了解試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軟件自帶有兩個試用賬號,大家可以在里面體驗到:
●速讀原理技巧:快速閱讀相關技巧全部開放。
●快速閱讀速度:一般級別(15級,1500字/分鐘,單行閱讀)和較高級別(48級,10600字/分鐘,多行閱讀)的速度。
●全程學習指導:點擊網站右邊懸浮窗口,與指導老師取得聯系,對技巧原理或是軟件設置等有疑問可以及時溝通。
【免費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體驗:(點此進入精英特快速閱讀訓練軟件官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