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把讀書當作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不過,就筆者觀察,不少人往往只是圍繞“閱讀量”進行盤點、規劃,未免使人感覺有些美中不足。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可否認,閱讀需要有“量”上的積累,很難想象,一年也不讀一本書的人,期望其擁有厚實的文化底蘊、開闊的胸襟視野,無異于癡人說夢。只有努力地多讀書,才能使書中的養分逐漸內化為我們的精神骨血。
閱讀不能沒有“量”,但閱讀又不能僅僅停留于“量”。如果,閱讀量的考量不只是局限于紙質書籍,應該說,現代人的閱讀量并不低。稍加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的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看手機、電腦,這當然也是一種閱讀,只不過,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瀏覽式閱讀,閱讀的內容大多是有趣的網文、好笑的段子。這樣的閱讀量,固然能幫我們打發一下無聊的時光,給自己帶來片刻的歡娛,但就其根本來講,無益于我們精神的充實與成長。
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既要追求“閱讀量”,還得探求
“閱讀力”,某種意義上說,閱讀力的作用甚于閱讀量。“我希望,每個閱讀者不僅僅驚詫于閱讀內容的豐富多彩,也能體會到擁有閱讀能力的無比美妙”,納博科夫此言,值得讀書人回味與踐行。
竊以為,閱讀的意義,在于通過勤讀善思,使得我們的精神能力有所增進。什么是精神能力?最起碼,應當包括分析能力、辨別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等。通常而言,閱讀量的積累有助于一個人精神能力的增進,然而,話說回來,兩者之間又不必然存在因果關系。自古而今,書讀得不少,然卻食而不化,把自己讀成了“四腳書櫥”的大有人在。這說到底,還是其閱讀力有問題。只有當閱讀力提升了,在此基礎上增加閱讀量,才能為一個人精神能力的持續增進錦上添花。
至于網絡信息化的今天,尤需現代人警惕的,或許在于瀏覽。瀏覽的確能夠帶來閱讀量的增加,卻不一定引發閱讀力的同步增長。很多情況下,它容易使人滿足于“讀”的表象,進而忽略了其內在實質。作家王蒙早就指出,閱讀包括瀏覽,但瀏覽不等于閱讀。瀏覽的發達,往往會造成信息獲取的平面化、八卦化、消費化、垃圾化……最終白癡化。“什么都耳濡目染一二,什么都真假莫辨、是非不分。沒有分析、沒有判斷、沒有發展,沒有舉一反三、沒有見賢思齊,沒有綜合、沒有創造、沒有深化。也就是平庸化、思想懶惰、人云亦云,看似明白,其實糊涂。”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提升閱讀力?提升閱讀力勢必涉及讀書方法,古今中外,種種讀書方法不勝枚舉,細究不能發現,它們不乏道理,又或大相徑庭。這也不難理解,“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人各方面情況不盡相同,其讀書方法也就各異,只是,通過那些讀有所成者可以看出,它們終究殊途同歸,給當事者帶來了閱讀力的穩步提升。
固然,
讀書方法可以因人而異,但是,有些基本遵循或可為閱讀力改善給予助益。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遵循,在于“高端的追求”。一個真正的讀書人決不能滿足于瀏覽網文、段子,不能滿足于讀一些淺層次、湊熱鬧的書,而是要盡力保持一種高端的文化追求,努力讓自己親近經典,努力發掘個人頭腦的選擇、消化、辨識、質疑、延伸、創造等功能。惟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更多地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更多地收獲閱讀帶來的成效。除此之外,提升閱讀力必須做個有心人,善于將他人成功的讀書經驗與自身實際有機結合,于身體力行中催生聚變,成就自我。
當人人都在追崇閱讀之時,英國作家霍伯斯則出言不遜,“如果我閱讀得和別人一樣多,我就知道得和別人一樣少。”我們每一個面對閱讀躍躍欲試者,都該從中讀出一些警醒意味,進而告誡自己,講求“閱讀量”的同時,切莫忽視了“閱讀力”的精進。(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