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彬
閱讀的經驗表明,書中有味,能讀出書中之味,就進入了閱讀的理想境界。
魯迅年幼時曾就讀于“三味書屋”。宋人李淑對“三味”釋曰:“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醢醯,是為書三味?!保ê悤俊罚┮庵^經書味如肉汁,史書味如帶骨的肉塊,子書味如肉醬。古人把好書比作美味佳肴,主張仔細品味、吸收、消化,進而變為對自己有益的養分。
怎樣讀出書中之味?這里有三點很重要:
豐富生活閱歷。閱讀中不同的讀者或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段,對同一部(篇)作品的理解往往有深淺之別。這主要與讀者的生活閱歷相關。對此,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有極形象的解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币粋€人生活閱歷越豐富,就越有助于對作品的理解,自然也越能讀出書中之味。當代作家李霽野的《讀書與生活》一文進一步指出:“讀書必須是自己的有機的一部分,必須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熔為一爐。若是書和生活經驗發生了親切的關系,書便有了味道,變為知己的朋友一樣了?!?br />
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讀書時若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勢必難以解其意,識其味,得其要。因此,讀書“必須把書讀懂、讀深、讀徹,真正領會到書中的真諦?!弊x書時“一定要把書讀進去,體味其精,認知其理,既有感性的共鳴,又有理性的共識,才能識得滋味?!保◤堄晟骸蹲x書當識滋味》)
探求識味之法。要讀出書中之味,必須在閱讀時細嚼慢咽,反復品味。有人把讀書比作“吃書”,意即只有慢慢地“吃”,才能“吃”出書中之味。在這方面,現代著名學者林紓堪稱范例。他用8年時間“吃”《漢書》,又花8年時間“啃”《史記》,對韓愈的文章更是“品”了40年。他“吃書”時常把書鋪在桌上,每天打開讀一遍,讀了又蓋上,探求精蘊達數月,直至裝入腦海才另換一篇。由于他堅持細嚼慢咽,融會貫通,終于識其“味”,得其精要,因而他用文言文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等,才能那么簡潔清雅,優美動人,使“林譯小說”風行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