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科學作品,就是在某個研究領域中,經過實驗或自然觀察得來的結果,所寫成的研究報告或結論。敘述科學的問題總要盡量描述出正確的現象,找出不同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
偉大的科學作品,盡管最初的假設不免個人偏見,但不會有夸大或宣傳。你要注意作者最初的假設,放在心上,然后把他的假設與經過論證之后的結論作個區別。一個越“客觀”的科學作者,越會明白地要求你接受這個、接受那個假設,科學的客觀不在于沒有最初的偏見,而在于坦白承認。
在科學作品中,主要的詞匯通常都是一些不常見的或科技的用語,這些用語很容易找出來,你也可以經由這些用語找到主旨,主旨通常都是很一般性的。科學不是編年史,科學家跟歷史學家剛好相反,他們要擺脫時間與地點的限制,他要說的是一般的現象,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則。
在閱讀科學作品時,似乎有兩個主要的難題。一個是有關論述的問題。科學基本上是
歸納法,基本的論述也就是經由研究查證,建立出來的一個通則—可能是經由實驗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案例,也可能是長期觀察所收集到的一連串案例。還有另外一些論述是運用演繹法來推論的,這樣的論述是借著其他已經證明過的理論,再推論出來的。在講求證據這一點上,科學與哲學其實差異不大。不過歸納法是科學的特質。
會出現第一個困難的原因是:為了了解科學中歸納法的論點,你就必須了解科學家引以為理論基礎的證據。不幸的是,那是很難做到的事,除了手中那本書之外,你仍然一無所知。如果這本書不能啟發一個人時,讀者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親身體驗以獲得必要的特殊經驗。他可能要親眼看到實驗的過程,或是去觀察與操作書中所提到的相同的實驗儀器,他也可能要去博物館觀察標本與模型。
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學的歷史,除了閱讀經典作品外,還要能自己做實驗,以熟悉書中所談到的關系重大的實驗,經典實驗就跟經典作品一樣,如果你能親眼目睹,親自動手做出偉大科學家所形容的實驗,那也是他獲得內心
洞察力的來源,那么對于這本科學經典巨著,你就會有更深人的理解。
這并不是說你一定要依序完成所有的實驗才能開始閱讀這本書。以拉瓦錫的《化學原理》為例,這本書出版于1789年,到目前已不再被認為是化學界有用的教科書了,一個高中生如果想要通過化學考試,也絕不會笨到來讀這本書。不過在當時他所提出來的方法仍是革命性的,他所構思的化學元素大體上我們仍然沿用至今。因此閱讀這本書的重點是:你用不著讀完所有的細節才能獲得啟發,譬如他的前言便強調了科學方法的重要,便深具啟發性。
拉瓦錫說:任何自然科學的分支都要包含三個部分:在這個科學主題中的連續事實,呈現這些事實的想法,以及表達這些事實的語言……因為想法是由語言來保留與溝通的,如果我們沒法改進科學的本身,就沒法促進科學語言的進步。換個角度來看也一樣,我們不可能只改進科學的語言或術語,卻不改進科學的本身。這正是拉瓦錫所做的事。他借著改進化學的語言以推展化學,就像牛頓在一個世紀以前將物理的語言系統化、條理化,以促進物理的進步—你可能還記得,在這樣的過程中,他發展出微積分學。
提到微積分使我們想到在閱讀科學作品時的第二個困難,那就是數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