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類社會的一項基本活動。人們在閱讀時,調動了身體多種器官的功能,而且自始至終伴隨著各樣的思維活動。所以閱讀——特別是閱讀和理解的關系——從來就是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說,人的心理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閱讀活動,決定其閱讀活動的斷續、閱讀興趣的濃淡、閱讀理解的深淺和閱讀收獲。
一、研究閱讀心理活動的意義
(一)幫助人們有效地堅持閱讀
一般說來,一個人在小學、中學階段是學習基礎知識,在大學階段是學習專業入門知識,進入社會后則靠實踐和讀書來補充和更新知識。對好學與有志者來說,閱讀應是堅持一生的行為。然而,縱觀古往今來人們的閱讀狀態,在旨趣、方法、效率、收益等多個方面均有高低優劣之別,此中或有多重原因,但閱讀心理的不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假如人們能夠適時和清醒地認識、掌握和調整自己的閱讀心理活動,保持和培養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因素,剔除和克服那些有害的、消極的心理因素,經常地保持一種向上的情緒和活躍的思維,那么,就一定能保證閱讀這一終身行為,不管在任何環境和任何條件下都能堅持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促進閱讀指導的深入開展
閱讀既然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發展的興衰,在倡導全民族讀書的過程中,閱讀指導便不可或缺。這項活動,不唯文獻的制作者 (作者和出版社)、流通者 (書店和圖書館) 責無旁貸,學校、家庭義不容辭,而且要有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特別是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的作用不可忽視。深入開展對閱讀心理活動的探討,找出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自然會使閱讀指導有理有據,切中肯綮,生動活潑,效果顯著。近幾十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在指導閱讀上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但總讓人感覺有“隔靴搔癢”之憾,究其原因,與未能結合閱讀心理來開展指導不無關系。深入開展閱讀心理研究,可以深化閱讀指導的內涵,使之更能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成效。
兩種常見心理活動簡析
閱讀心理活動,貫穿于閱讀過程的始終。下面對兩種常見的心理活動做一個簡要分析:
A. 動機與情緒
人類的一切行為,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總會有其動因,即為一定的動機所驅使;而在行為過程中,又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行為發生與改變的內在動力,情緒則是動機滿足與否所帶來的行為反應,兩者性質雖不盡相同,但有連帶關系。”所以人們總是將二者聯在一起進行研究,并在心理學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分支。
1.閱讀屬于心理性動機
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心理學家們對動機作了不同的分類:或分為“原始性動機”與“衍生性動機”,或分為“生物性動機”與“社會性動機”,或分為“原始性動機”與“學得性動機”,或分為“生理性動機”與“心理性動機”,等等。閱讀動機屬于心理性動機。至于其他動機,則會因人、因時、因書、因事而異,恐難“一言以蔽之”,如旅途中,有的人會閉目養神,有的人會相互聊天,有的人會打牌下棋,有的人會讀書看報,這都是由不同的動機所驅駛。而在這手不釋卷的人群中,其閱讀動機又會各不相同,據調查,雖有很多人是為了消遣解悶,但持其他動機者亦有之。
2.情緒是動機滿足程度的反應
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緒,是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狀態和行動的傾向性。(牛津英語辭典) 里將情緒定義為“任何心理、感覺、感情的機動或騷動;泛指所有激烈或興奮的心理狀態”。人們在閱讀過程中,由于閱讀動機所獲滿足的程度和文獻內容對自己的心靈的沖擊,常常會產生喜愛與厭煩,快樂與憂愁、浮躁與執著,滿足與遺憾,焦慮與頓悟……等強弱不同的情緒。從認知心理學觀點來審視,前者是閱讀心理產生的本因,后者是產生閱讀情緒的誘因。閱讀情緒具有與其他情緒同樣的特點,比如:雖無是非之辨,卻有好壞之別;通常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可以積累、也可以調適。
3.動機和情緒決定閱讀活動的久暫與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和情緒對行為會產生一種驅動力量,即不僅能促發行為的發生,而且對行為起著導向和維持作用,推動行為向既定目標前進。閱讀動機既能促使人們開啟書卷,又能引導人們朝預定目標努力,還能不斷地提供動力,保證閱讀活動的持續進行。一般說來,這種驅動力量的強弱和久暫,取決于動機的高低和大小,動機越高、大,其所產生的驅動力量就越強勁、越持久。這是容易理解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與僅為應對某次考試而讀書,其目標所賦予的動力是不可同日同語的。至于與動機有著緊密關聯的情緒,亦會隨著閱讀過程對動機的滿足程度,而影響甚至左右著閱讀的進行,之所以會有“淺嘗輒止”與“手不釋卷”的明顯差異,其原因之一便是未能調適自己的閱讀情緒。
4.動機的確立與閱讀情緒調適
閱讀,是一種個人行為,唯有千百萬人投入以后才變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活動。閱讀的主體是人,其動機與情緒正確與否,唯有讀者自己最清楚。所以,端正動機和調適情緒,歸根結底,要由讀者自己去完成。對于初涉閱讀者來說,應志存高遠,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掌握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崇高而又切實的起點上開步。而欲讓自己堅持閱讀,則要注意培養毅力,樹立信心。按照心理學的觀點,自我有效感是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份,激發自己的動機,必須對自己的能力有堅強的信心,因為能力信念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同時,既要樹立成功的榜樣,借鑒別人的經驗;也要從個人閱讀效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確立自我參照標準;更要進行必要的歸因訓練,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即多從主觀方面找原因,既充分肯定自己的進步和能力,又不規避個人的努力不夠乃至方法、策略上的欠缺。總之,“勁可鼓,而不可泄” 。
即到了閱讀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后,還需經常進行反思和總結,特別是在效果欠佳之時,要注意清除動機與情緒中的不良與不適成分,保持一種正常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因為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換言之,端正動機與調適情緒不可“畢其功于一役”,而務必一以貫之,不可稍懈,就像天天要洗臉,吃飯一樣。這已成為無數成功者的讀書經驗。
B. 記憶與遺忘
讓閱讀中所學知識記得住、不會忘,是閱讀者的共同愿望。研究閱讀心理活動,記憶與遺忘問題便不可不談。這個問題一直為哲學家、心理學家們所關注,至今依然是現代心理學上的重要命題。
1.記憶是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古今中外哲學家、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記憶作了許多論述。如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我們會從日常經驗中學習和保留大部分東西。”心理學家詹姆斯·麥戈說,“對于行為來說,記憶是不可或缺的。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都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之上。經驗之所以形成我們的意識和行為,使我們成為現在的我們,僅僅因記憶具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英國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巴特利特則認為,“記憶不是對無數固定、無生氣的和零碎痕跡的重新激發,而是以我們自己有組織的經驗體為基礎的想象性的重構或建構。……記憶不僅是在需要時可被喚醒的信息登記冊,而是指導我們思維的程序。”美國心理學家 F·J·布魯諾所著《心理學關鍵術語辭典》則謂“記憶是把信息編碼,儲存并進行檢索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人類共同的一種體驗”。并稱“心理學家有兩種解釋:有一種重要理論認為,記憶的生物基礎是很多神經元群體,它們共同促使所謂的細胞團發揮作用。還有一種重要理論認為,由于神經元的核內核糖核酸 (RNA) 分子結構發生了變化,輸入的信息才得以存留在大腦和神經系統中。以上這兩種理論并不相互排斥。”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應當承認,上述所列各種提法,都言之有理。但相對而言,筆者以為,《心理學與你的生活》一書所作的歸納較為簡明:“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反映機能的一個基本方面。”
2.記憶的功能
記憶在人們獲取知識與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歸納起來,至少明顯的有以下三點:
一是基礎作用。聰明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人的知識,主要是靠后天勤奮學習得來的,并非先天就具有的。而且,也不是一下子就學會的,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完成這種積累,靠的記是記憶。這種積累,成為了獲取新知識的基礎。
二是保持作用。“由于記憶,人才能保持過去的反映,使當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礎上進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換言之,有了記憶,人們才能保持經驗,擴大經驗。
三是聯系作用。“有了記憶,先后的經驗才能聯系起來,使心理活動成為一個發展的過程,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成為統一的過程,并形成它的心得特征。”
當人們在閱讀中接觸到新知識時,便會與貯存于記憶中的知識進行比較;待確認為“新”的外,又會運用記憶的功能,使之與原有知識、信息進行鏈接和整合,從而豐富頭腦中的知識蘊藏。
3.記憶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心理學告訴我們,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回憶、認知四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基本環節,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前兩環節是后兩環節的前提和基礎,后兩環節是前兩環節的結果和加強。“識記”是識別和記住事物、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的過程。具體到閱讀上,我們打開書本,隨著瀏覽的進行,便是對書中所反映的知識信息進行識憶。識憶通常是一個反復的感知過程,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道理即在于此。當然也可能只經一次感知就能記住,所謂“過目不忘”者是也。但據調查,對書中之重要內容,如名語警句之類,多讀幾遍便可加強印象、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當我們合上書冊,在一段時間之內,書中令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還會在腦中浮現,這便進入了“保持”階段。比如,登上山頂,就自然會想起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一名句;看到瀑布,就自然會想起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絕唱。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我們腦中出現的形象,已經不是書中描繪的原物,乃是心理學所稱之“記憶的表象”,它既具有直觀性,又具有概括性。因為書中的知識經由視覺攝入大腦,與原先儲存的知識信息進行了鏈接、交融和整合。等到我們打開另一本書,遇到與以前讀過之書的內容相同、相近、相關或相通時,即使前書不在眼前,我們腦中也會把對它的反映重新呈現出來,這便是心理學上所稱的“回憶”,如果我們對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即感到熟悉并確知是以前感知過的,則是心理學上所稱之“認知”。“記憶主要以回憶(再現) 和認知 (再認) 的方式表現出來。回憶和認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經過了識記。”由此可見,對于記憶的四個環節皆須予以重視,因為它們不僅環環相扣,而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