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鏡
近讀明代吳應箕編撰的《讀書止觀錄》,著實看到不少
讀書故事,頗富辯證對立之趣,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亦頗有啟迪。故不揣淺陋,綴成數束,以博一粲。
苦與樂
宋太宗每天讀《御覽》三卷,宋琪認為皇帝這樣做太辛苦了,太宗卻說:“開卷有益,不為勞。”讀書固然需要時間和體力的付出,但在付出體力、精力的同時,我們獲得知識的回報,獲得精神的滋養,從心理上說,因為醉心于書而將寂寞、空虛摒之于身外,何勞之有?
歷史上以讀書為樂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葛洪家貧,又屢遭火,典籍燒盡,于是“負笈徒步,借書抄寫,賣薪買紙,燃火披覽”。借書抄書,不可謂不苦,燃火披覽,樂卻在其中矣。王休泰家里貧窮,但他喜好學習,有次曾有幾天沒飯吃了,他卻沒有放棄讀書。歐陽修自述其讀書感受云:“每遇體之不康,則取六經、百氏,若古人之文章,誦之。愛其深博閑雅,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身體的不適感,竟然因為讀書而蕩然無存。讀書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匡衡喜好學習。同城有一富人,家里有很多書。為了讀到這些書,匡衡自愿到富人家去做幫工而不領取報酬。為了借讀他人的書而做“義務工”,真的是讀書入了迷!匡衡出身貧寒而后來官至丞相,恐怕與他勤奮讀書密不可分吧。
讀書是苦是樂,與心態有密切關系。
忙與閑
墨子出使衛國,車載許多書隨行。弦唐子見了,覺得奇怪。墨子說:“從前周公旦白天讀書百篇,晚上還要會見七十個士人。我既無朝廷之事,又無耕作的勞苦,怎敢荒廢讀書?”客觀地說,墨翟也不是個“閑人”,作為一個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要做的事該有多少?他之所以外出辦事時都要帶著許多書,無非是他把讀書當回事,放在心上,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很多時候說自己沒有時間讀書,真正的問題可能還不是沒時間,而是思想觀念沒跟上——沒有真正把讀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吳應箕一針見血地指出:“今之不讀書者,每自諉于家務沓雜,容知事有逾于君相者乎?”對個人而言,忙與閑總是相對的。真正想讀書,總是有辦法找到時間。好多“創世紀先生”,多年讀不完一本《圣經》,難道真的是沒有讀完《圣經》的時間?“讀書則無日不閑,不讀書則無日不忙,是讀書又卻事之第一法也。”這個說法看似矛盾,卻富含哲理。讀書本來是添“忙”,然而不讀書卻可能事情更雜沓更忙亂。用讀書來“卻事”,當只有讀書一事時,可能反倒覺得“閑”了。我們應當由此獲得一些啟迪。
失與得
有個叫李永和的人,不問世事,變賣家產購置圖書并整理編纂。常常感嘆說:“丈夫擁有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也許在眾人看來,李永和自我“孤立”,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于他本人而言,讀書卻是一件極快樂極有成就感的事。與他有同樣感受的人不在少數。王微之稱自己“讀書每得一義,如獲一真珠船”;蘇軾貶官海南時,因抄得《漢書》而欣喜異常:“到此抄得《漢書》一部,若再抄得《唐書》,便是貧兒暴富。”(《海上與友人書》)陳仲醇描述自己讀書的情形說:“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讀書,對愛書人而言,就如同收獲了巨額財富,如同遇上了極好的朋友,讓人欣喜,讓人快慰,讓人獲得美好的享受。
吳應箕有次在市上看中了幾部舊書,卻囊空如洗,就從書商那兒賒回來,后來向同鄉借錢去償還書款。一位父老見了,驚奇地說:“書有什么用呢?又花掉了一畝上好水田的錢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不同的行為處事方式。不愛書的人認為購書花錢是浪費,很不值,愛書人卻以購得可意的書為最大樂事。
好書、良田,孰重孰輕,孰貴孰賤?恐怕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的。
好書、良田,得何者為得,失何者為失?在不同人面前,會有不同結論。
人各有寶,各寶其所寶而已矣。
泥與活
徐文遠在大儒沈重那兒學習,有一天,他對老師說:“先生所講的,都是‘紙上語’。那真正深奧的境界,好像還有所未到哩。”徐文遠雖然是學生,所講的話卻不無道理。作為老師,如果所講的都是書上現成的,對教學內容沒有自己獨到的理解,那學生還要這個老師干什么?為師者當以此為戒,在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我們每天盡心向學生所授的,是否只是“紙上語”?我們有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對課程內容,我們是否有科學的透徹的理解?如果還沒達到理想的境界,我們該怎么辦?每個有心將自己工作做好的教育人,都應該深深思之。
拘泥于傳授書上現成的,還是根據我們的所學與理解,對教學內容作合理的闡釋,給學生以切實幫助,是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有個叫支遁的人,講學時總是只著重指出文章要旨,解釋章句時則常有遺漏,一些重視文字的人因此就常常懷疑他的學問。謝安石卻很贊賞支遁,說:“這正像九方皋相馬,不在意馬的顏色,而是注重它的精神。”教學之時,哪些需要重點處理,哪些可讓學生自行解決,教者要心中有數。如果教師對要點棄之不顧,卻熱衷于作一些枝葉或皮毛的解說,講得再生動再仔細又有多大意義?
末與本
宋儒程頤說:“讀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語言雖簡,卻道出了讀書根本。讀書,既要提高素養,又要解決實際問題,要有理論付諸實際的行動。只讀書,不致用,讀書又有何益?
東漢時有個叫魏照的人,請求侍奉著名學者郭泰,幫他做家務雜事。郭泰說:“你應當去用心弄明書中道理,到我這兒來干什么呢?”魏照說:“經師易獲,人師難遭。”讀書自當以遇得好老師為幸事。而好的老師,不單是書要教得好,更應是做人的表率。好老師要讓學生在做人方面獲得教益,讓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既收獲知識能力,更煉就人格品質。
讀書,要明辨本末,不能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