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曰“開卷有益”,但所“開”之“卷”當有所講究。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英國作家菲爾丁說:“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概言之:擇書如擇友。英國哲學家考爾登說得好:“僅次于選擇益友的,就是選擇好書。”好書總是像摯友一樣值得信賴和依托,隨時隨地、不厭其煩、招之即來地伸出友善之手,為我們釋疑解惑、明理見性。
世上的出版物林林總總,數不勝數。吾生有涯而學也無涯,應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費爾巴赫說:“我們和書的關系如同和人的關系一樣。雖然我們認識許多人,但只是選擇其中的某些人作自己的朋友、作知心的生活伴侶。”明代的張履祥說過:“書必擇而讀,人必擇而交,言必擇而聽,地必擇而蹈。”有時,一個人不想讀什么書,比一個人讀過什么書或想讀什么書,常常更能見出其讀書素養。
現代書刊浩如煙海,但任何時代都有形形色色的窳劣之書。擇書如擇友,因為前者對你的習性的影響,并不亞于后者。清代的閻循觀說:“觀書如交友,久與之習,必有熏染,宜擇而觀之。”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選擇不當的書,比不閱讀更壞、更有害。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西諺有云:“壞書是最惡劣的巫師。”“一本壞書,比一個強盜更壞。”
閱讀收效的高低,不僅和讀書方法是否得當有關,也和是否選擇精當之書密不可分。古人說:“凡讀書須識貨,方不錯用工夫。”(陸世儀:《思辨錄》)著名數學家張廣厚也說:“首先是要慎重選取要讀的書……一本書選得不合適,耽誤了自己的寶貴時光,無益于自己的專業;而書選得合適,則受益匪淺,也就會在治學的道路上踏上捷徑。”(《慎重選取與潛心精讀》)善于擇書是善于讀書的前提條件和應有之義。魯迅在《隨便翻翻》一文中說:“我也的確好像書看得很多,殊不知就為了常常隨手翻翻的緣故。”而“隨便翻翻”這種廣博的瀏覽,不妨說是擇書的一種方式和過程。
其實,就是在讀一本具體的書的過程中,也有一個“擇而讀之”的問題。只是這里所“擇”的范圍縮小了,不是指在眾多書中選擇哪一本,而是對已選定之書再作舍取。一本好書,其“好”也許只是部分(或小部分或大部分),而非全部。比如《唐吉訶德》堪稱文學史經典,但譯者楊絳就建議讀者對此書中的韻文部分,可跳過不讀。因為塞萬提斯的詩寫得很糟。難怪有西哲說:“閱讀的藝術,就是怎樣適當地略過不必要閱讀的部分。”《書摘》雜志摘各類書刊中的精華以饗讀者,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代讀者“擇而讀之”。
話說回來,“擇書而讀”當因人而宜。對于有大學問的人來說,常常是什么書都讀,“擇”與“不擇”都無傷大雅。據楊絳說:到了錢鍾書手里,哪怕再俗的書,他也會看得津津有味。大學問家隨便翻翻這種讀書化境,非我輩所能企及。
“好書不厭看還讀,益友何妨去復來。”“去復來”的“益友”何嘗不可以就是一本又一本的“好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