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一生勤于讀書,善于治學。他將自己的
讀書方法總結為四字訣:“宏、約、深、美。”
“宏”,是指知識結構要博大宏偉,兼收并蓄,了解各門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融會貫通,以打下廣博而堅實的知識基礎。蔡元培當過翰林,國學功底深厚,又多次留學德國、法國,學貫中西,廣泛研究文學、歷史、哲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
“約”,指由博到約,精于一門。蔡元培博于各科,最后“約”于教育,他廣泛搜集、閱讀各種教育書刊,研究各國教育制度和學校課程,指導中國教育改革。1912年2月,他出任教育總長伊始,就發表了《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并主持制定與頒布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教育制度,相繼出臺《小學校令》、《中學校令》與《大學令》,對幾千年來的封建教育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辦了大量推動中國教育進步的大事。
“深”,指精通、發展、創造,在“約”的前提下重點突破,究本窮源,有所發現。在教育改革中,蔡元培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忠君思想,為把國民培養成健全的人格,提出在學校應實行國民教育(體育)、實利主義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五育”并舉、諧調發展的方針。這“五育”,包含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思想,表達了蔡元培關于培養青少年的最高理想。
“美”,是指一種最高精神境界。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大膽提出了“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張,他主持北大工作雖只有6年多,但卻使北大成為當時新思想的搖籃,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呈現一派百家爭鳴的繁華景象。北京大學的改革,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實驗田,在治校中他的思想、道德、文章與事業逐漸進入“美”的境界。(文/劉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