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到未來職業發展中需要的幾項重要能力時,我都會提到快速閱讀,因為在我看來快速閱讀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它實際上是一種快速吸收和采集信息的能力。
快速閱讀能力可以在身邊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比如很多名校畢業的同學或朋友,或者在職業發展中做出一定成績的,大家談起來,有個基本共同點就是閱讀量比較大,擅長快速閱讀。這個能力是可以通過
大量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培養起來的,這也是能夠持續不斷大量讀書的前提。
閱讀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這里僅以我個人的閱讀經歷,來做一個小小的例證。
快速閱讀讓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如魚得水
我在讀碩士期間,為了寫好畢業論文,曾經讀了1200多篇(部)現代小說。當時從外校請來評審的老師,看到我提及的閱讀量,都認為能夠這樣下功夫讀書是很難得的,所以對我的畢業論文給予了一定好評,恐怕他們覺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我后來從中文系跨專業讀了建筑學博士,從文學轉為工學,有不少人表示詫異,覺得之間有太遠的距離,問我是怎么做到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其中有一點是,我為了準備考試、儲備知識,而閱讀了30多本建筑學方面的圖書。一般來說學校推薦閱讀的參考書目,往往只有五六本,最多不會超過10本。我當時只有比較短的時間備考,這種集束性的快速讀書法,在考試中還是發揮相當的優勢。
工作之中,每當遇到某個重要的課題,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往往會求助于閱讀。比如當我關注廣告文案、創意寫作或圖書營銷方面的內容時,我就會將該領域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圖書,全部買來或下載,快速地讀完,往往為一個課題就會閱讀十幾或幾十本圖書。
此外,我還會通過知網等學術類網站,查找當前最新的研究動向,以便查缺補漏,看自己是否還有沒有關注到的重要內容。我曾在中華書局工作十年,每當編輯一本圖書或者做一個選題,我往往會將很多相關的圖書買來,閱讀后進行比較,以便使自己所做的選題能夠有一定新意。
到了生育的年齡時,我曾看過一個育兒方面的電視節目,專家談到兒童發展中的各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違拗的敏感期,完美的敏感期……聽得我目瞪口呆忐忑不安。這么專業、復雜的內容,讓我這對育兒一竅不通的人,將來有了自己的寶寶,怎么能根據不同發展階段來適當地引導孩子的教育呢?
但是,等到我下了笨功夫,讀完了購買的3000多塊錢的育兒書籍后,我儼然已經成為育兒“專家”,除了能夠幫助很多沒有經驗的新手爸媽外,還一度成為新浪育兒博客關注度最高的博主。
快速閱讀幫我尋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生命中曾有過一段焦慮的時期,面臨著親人的重病、工作的壓力等諸多事務,為了尋求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我依然求助于讀書。
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我閱讀了三四百本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宗教學等方面的圖書,通過閱讀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它不僅涉及到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逐漸發現了一個真實的自己,漸漸減少了偽飾,培養了自信,不再為別人的認同而活,而是老老實實去做自己。在燦若繁星的書籍的宇宙里,我被人類的智慧呼吸包圍,并發覺了通往自我認知的地理坐標。
較長時間的快速大量閱讀,使我有了很多認識和收獲,除了有助于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實用價值,還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啟發智慧和認識,對此我有兩個體會:
一是我不再盲目輕信。
古人早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是當一個人讀書很少時,就很難形成明晰的辨別力,拿什么來懷疑呢?只有相信和接受。不單接受書本的知識,也接受別人灌輸給自己的認知,對自己腦海里的內容,從來不知道問一下:“你怎么知道這些東西都是對的呢?”世界觀和人生觀就這樣形成了,它成為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局限了自己的
視野和眼光。
可是,讀書多了以后,很多內容往往互相沖突,有時甚至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你到底采信哪一方?自然就有了懷疑與鑒別。這種認知態度會很自然地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慢慢地就再也不會輕信某種言論某種說法。這樣,自己犯錯的幾率在逐漸減少,對于生命和別人的理解,剛性有所減弱,彈性有所增加。
二是我初步懂得了生命的辯證法。
譬如說,我不再執著于對與錯,因為我已經發現,對與錯,這種二元對立的思考,只在某個認知領域有效,一旦突破這個領域,自己所堅信正確的內容,極有可能是可笑的謬誤。所以我學會常常提醒自己:切莫自以為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比正確,那無非是因為你的知識很有限,所以你只能從這個有限的范圍來看待事物。
懂得了這一點,我不再那么好辯,有分歧的時候,也能夠常常表示寬容。每個人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錯,當然,也很難睿智到全部都正確,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見解,那就笑一笑,沒什么好爭執的,因為每個人的看法,都受制于自己已有的思想、教育、認知、潛意識及集體無意識。
不是所有的書都要快速閱讀
有一次在大學做報告時,我提到自己過去不太忙時,基本每天讀一本書,多的時候會是四本;現在由于工作比較忙,每個月沒有太大事情的話,也會讀10本書左右。有一位學生問了一個問題,很有代表性,他問的是:自己在讀一本經濟學方面的圖書,每天很認真地閱讀,覺得讀100頁就已經很難得,那么我是怎么能夠做到一天閱讀4本書的?另外,讀得那么快,能記住嗎?能有多少收獲?
首先,我不是所有圖書都讀那么快,有些我認為非常好的書,可能讀得很慢,做大量讀書筆記,寫一些閱讀感悟及薦書內容;而且隔上一段時間就會重新一遍,每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
其次,人們的知識結構會逐漸形成網狀的結構,接收的知識和信息,會以某種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當初次接收某方面的信息,大腦中由于沒有既有知識的積累,所以理解起來會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氣力。但是一旦在這個領域閱讀了很多本書,有了大量的信息儲備,那么一是會發現
閱讀速度加快,因為很多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所以變得容易;二是會發現自己具有了批判性接受的能力,因為如前面提到的,不同的觀點會出現矛盾和交鋒,自然需要我們進行甄別和思考。
再次,很大一部分我快速閱讀的書,往往出自于解決某個問題的需要。當人大腦中有了某種疑問時,就好像產生了具有吸引力的、可以凝聚的內核,能夠及時地將有關信息吸附過來。這是一種出于實用性目的的閱讀,與純粹的心靈欣賞和性情陶冶的無為閱讀非常不同。
閱讀目的不同,閱讀方式自然也有差異,不過總體來說:開卷有益。
快速閱讀讓我獲益很多
我從快速閱讀中獲益很多。幾乎每天都喜悅而熱烈地閱讀,感覺自己由一只癟癟的氣球,逐漸開始有了氣息的充盈,這讓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充滿了深切的感恩。
書讀得多了,對一些領域的知識開始有了一定了解,加上由于從事職業規劃和咨詢的工作,對人的個性和特質的了解也會漸趨深入,所以有時能夠根據別人的需求與性格特點,推薦一些自己覺得較為合適的書給他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很慎重,盡量避免犯自以為是的毛病。
每當看到別人通過閱讀而有了切實的提高和收獲時,就會從內心里充滿了喜悅和感動。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自己讀書,是快樂的;看到別人也能讀到好書,也能為好書發出會心一笑或擊節贊嘆,也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一個抽不出時間閱讀的人,潛在的涵義就是:這個人一直在透支自己的
知識儲備和智慧積累,即便可以在實踐中學習,即便有所成長,終究也會缺乏某種可持續性,而且速度也許很難比較快。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在生命行進的長路上,為了瞬息萬變的未來生涯發展,為了美好而喜悅的心境,讓我們一起讀書吧!(本文略有改動)
來源:叢綠生涯規劃
作者:叢綠,國家生涯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培訓師,職場心理、生涯咨詢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致力于個體的自我探索、心靈成長與生涯規劃,從而達致自由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