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閱讀學研究中有一種有趣的“杰克現象”,是說一個叫杰克的學生,父母埋怨他過分地迷戀閱讀,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一張舊報紙、一份雜志、一紙說明書,甚至一頁廣告都可能使他百看不厭。然而杰克的語文教師卻反映,杰克是一個缺乏閱讀興趣的學生,杰克常常抱怨課文太沒味道,不精彩、沒意思而難以醉讀。杰克對待閱讀,在家里和在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呢?經專家研究,認為杰克的閱讀是休閑式閱讀,借以打發時光,而不是對讀物或閱讀活動有興趣。正是這種對待閱讀的心理傾向,決定了杰克在家里和校內閱讀興趣的巨大反差。
類似杰克這樣的學生在我們的閱讀課上比比皆是——他們在課堂上對老師布置的閱讀內容不感興趣,課堂
閱讀效率低下。相反,在學校的閱覽室里,這些學生卻個個捧著雜志和報紙在津津有味地讀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的“閱讀期待”已經得到滿足,而教師又不能適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期待”,仍然用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重復訓練,機械模仿,僅把學生當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這恰恰也反映了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值得我們深思。
小編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改善閱讀教學。
1.重視閱讀內容的選擇
學生不愿意閱讀老師布置的課內外閱讀,是因為對布置的閱讀內容不感興趣,缺乏閱讀認同。想要學生愿意去閱讀,就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必須把課文閱讀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在選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內容時,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把任務性閱讀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例如,在每一個學習任務性閱讀的同時,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興趣的閱讀內容,并引導學生對自己選擇的閱讀內容加以思考,還可以指導他們寫出閱讀體會等。
2.關注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閱讀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閱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的表現。如果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就會為學生的持續閱讀提供內因條件,學生就會積極地閱讀,并自主選擇材料,擴大知識面。
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要求就要有層次性,不能要求過高,使學生喪失閱讀信心。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一課時,學生在課堂上精讀課文后,筆者問學生:“你們
還見過別的瀑布嗎?”一聽到此問題,學生都來了興趣,有的說,我們的花果山就有瀑布,有的說,我見過漁灣瀑布。還有的說,我去過九寨溝,九寨溝里有許多瀑布。接著發動學生討論:黃果樹瀑布是我國著名的自然風景區,你們知道我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旅游勝地和風景區,請同學們課后找一下,并閱讀一下,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和心得。通過《黃果樹瀑布》課文的閱讀,引申到課外關于我國自然風光介紹的文章,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激發閱讀動機
有了閱讀興趣,還要讓學生有閱讀的滿足感和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和需要閱讀。需要閱讀是學生閱讀的內在動力。
小學生表現欲強,希望通過各種活動展現自己,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欣賞和稱贊。在課堂上合理地引入競爭機制,使學生在相互競爭、相互監督的興奮的狀態中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負荊請罪》是歷史課本劇,情節感人又適合學生表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它作為表演劇要求學生自由分組表演。學生為了能在課堂上很好地表演,就在課后反復閱讀課文,甚至還會請人指導閱讀和表演。結束后選出最佳表演小組和最佳表演者。通過表演激發閱讀動機,提高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以讀為主,呼喚閱讀教學本質的回歸
①讀中感知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讀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這一階段,要強化閱讀的整體性,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分段分層,或將注意力聚焦在某個局部上,而是要將全篇課文作為一個知覺去
整體感知,從而獲得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朗朗上口。
②讀中領悟
1.悟其意。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如《少年閏土》一文中,學生難以理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這句話。在教學中,可先要求學生從整體感知“閏土心里有哪些無窮無盡的稀奇事”――海邊有如許五彩的貝殼,西瓜田里有這樣危險的經歷……再從這些記敘性的文字中可以領悟到農村生活多么豐富多彩,閏土的眼界多么開闊。最后,讓學生體會“我和往常的朋友”卻生活在一個小圈子里,眼界狹窄,知識貧乏。
2.悟其情。即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見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如果教師只是指導學生用悲傷的語氣讀。讀得慢些,學生雖然也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但不深刻。教學時,運用多次“加溫”,不斷領悟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讀中體會,其效果大不一樣。
③讀中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滿足于學生讀懂了課文,在此基礎上還要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因此,語文課上要常抓住時機進行朗讀訓練,以有感情朗讀為基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此不疲,熟讀成誦。
5.平等對話,讓閱讀教學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更為典型,閱讀不但是因文會意的理解活動,而且是以文會友的對話行為。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的作者對話,這是一種全方位、跨時空的交流。
首先,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教師要“蹲下身來看孩子”。其次,師生之間的對話是互動的。這種對話是一種雙向交流,雙方互相促進。最后,師生之間的對話是有意義的。這種對話是一種啟發,一種提高,是意義建構活動。我們應該做到四個關鍵詞,即“吸收”,能接納對方的信息并轉化為營養;“寬容”,容納對方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思考”,師生各種不同的觀點進行碰撞,引發進一步思考;“提升”,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促成新意義的生成。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語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豐富語文知識和寫作素材的前提條件。在選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內容時,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把任務性閱讀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結合起來,培養學生
良好的閱讀習慣。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