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你還會寫嗎?隨著央視全新推出的《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熱播,很多人對原本篤定的事開始有些疑惑了。“我覺得當年自己語文學得相當不錯,但看完一期節目簡直想大哭一場。”長春市民隋女士說,發現自己提筆忘字之后,她緊張又沮喪,覺得自己“退化”了。現代人辦公學習越來越多地使用電腦,書寫能力下降到底是“退化”還是必然趨勢?
隨著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美女選手王笑奕自信地寫下“拓跋氏”一詞,風靡全國的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決出進入半決賽的最后一支隊伍。
在各臺音樂真人秀紛紛搶奪觀眾的這個夏天,兩檔原創文化類節目《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劍走偏鋒,攪動了“鍵盤化社會”人們的神經,甚至刮起一股“全民寫字”的風潮。你可能不會想到,8月蘋果和安卓手機中國應用商店里,排名前列的游戲幾乎都與“漢字”有關。
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我們以為再親切不過的漢字,似乎正在變成“熟悉的陌生人”:據統計,幾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眾同步聽寫平均正確率僅為10%;《漢字英雄》中,“脫臼”的“臼”千人知曉率為23.9%,“舂米”的“舂”僅為20%;不僅“貔貅”、“狷介”、“尥蹶子”、“甕中捉鱉”等生僻詞令“成人體驗團”頻頻出錯,即使是“間歇”、“熨帖”、“黏稠”等較常見的詞組,正確率也不足50%,“癩蛤蟆”一詞竟難倒了70%的成年人。
一群平均年齡14歲的初中生,幾位主考官,還有4個用來聽寫詞語的普通“田字格”――“聽寫”這項隨堂小考,給人的印象總是靜默中伴著一絲緊張。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節目是否會有可看性和趣味性?但就是這樣一檔看似 “平淡無奇”、且制作成本不及《中國好聲音》10%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自8月2日開播以來便迅速躥紅,甚至一度獲得全國第二的收視率。除了“低投入高產出”,這匹忽然跑入大眾視野的熒屏“黑馬”,給大眾和業界帶來的啟示更在于:成就真正的“中國好節目”,究竟需要什么。
其實,并沒有什么“不能說的秘密”。它的確簡簡單單,卻同時具有選秀的晉級方式、競技的快節奏以及闖關的緊張感,很容易讓人停下手中的遙控器。與節目“考驗文化積淀”的外包裝相比,“智慧”和“說教”反倒沒有被刻意強調。運筆起伏之間,講述的重點落在發現漢字之美――在形、在音、更在意。然后,再由文字的線條美,延展至語文的優美、文化的大美。比起成就一個人的夢想,于潤物無聲中改變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的電視節目,無疑需要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從激活漢字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角度看,考題不僅僅關乎一字、一詞,而是多掌故、多細節;不僅僅是百度百科,而是人間萬象。或許正因為鎖定了數字時代的“全民失寫癥”,才吸引了“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節目播出后,觀眾們“想念起童年的語文課”,不少人還“默默地把手機輸入法改成了手寫”。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另一個亮點在于參加比賽的小選手們。雖然在節目中展現自我的方式僅僅是對漢字的書寫和短暫的采訪,但從那一張張成功后或自信或興奮、失誤后或惋惜或坦然的臉上,我們看到了真人秀節目中久違的真誠。尤其是在場上只剩下幾名選手的決戰時刻,已經淘汰的隊友和老師站在場邊加油,這樣的場景讓人回想起充滿勇氣的學生時代。透過漢字之美發現充滿朝氣的青春之美,這也是節目帶給我們的意外之喜。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表示,書寫工具的進化是不可逆的,節目的本意是“通過游戲的形式提醒大家,重溫漢字的美好”。但每場比賽開始前的那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以及熒屏內外你我他“慘不忍睹”的表現,還是引發了人們對“漢字之殤”的憂慮。
或許,也無需如此沉重。有人說“漢字走遠了”,其實它一直都在,應該放慢腳步、重拾敬畏之心的,是我們。這就像,滿室旖旎花開,讀得懂、認得出,你才能走進去欣賞。
拿起久違的筆,寫一封信、摘抄一段美文、聽聽方塊字背后的故事,這是對民族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一種獲得溫暖與真誠的交流方式。正如一位參賽選手所說:“不論輸贏,最后勝利的都是漢字。”漢字有多美?落筆的一剎那,想到有那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做著同一件事,真好。
來源:浙江日報(文章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