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才思維研究領城中,如果說早慧早熟“神童”現象令人驚嘆稱奇,那么那些看似智商低下卻又身懷絕技的“白癡”奇才則難以理解了。“白癡”天才令人不解,然而他們卻活生生地存在于現實社會中、活躍于創造舞臺上: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米勒博士從1990年開始專門研究大腦損害與藝術才能之間的聯系,至今已經觀察了20多個“白癡”藝術天才。
例如,英國人托米.麥克休原本是一個建筑工人,而且以前還吸過毒,曾經因為暴力侵害他人而蹲過監獄。三年前的一天,坐在馬桶上的麥克休突然感到頭痛難忍,不一會兒他就栽在了地板上。隨后,麥克休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醫院,并緊急接受了手術治療。原來麥克休并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可在病愈之后,他就開始癡迷于繪畫。難以抑制的創作沖動讓他每天用大量的時間來畫畫。此外,他還熱衷于雕塑和寫詩。
又如,有一位十幾歲時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的女孩,她在一所中學里教美術,原來擅長于中國山水畫和西方寫實風格的水彩畫,可是自從患了腦病以后,她就開始融合中西畫法,創作了一系列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印象派作品。米勒博士評價說:“她的作品非常獨特,充滿了一種從壓抑中解脫出來的狂野和自由,與以前的風格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是我所見過的最令人驚嘆的繪畫作品?!?/div>
再如,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大江光出生時因腦組織外溢做了外科手術,智力發育低下,但他后來卻在作曲方面有了相當的成就,共灌制了《大江光的音樂》等數碼CD唱片,在聽眾中反響強烈。他的樂迷來信說:“聽了你的音樂使我夜不能寐”。
如何來看待這種非常矛盾的白癡—天才現象?我們認為首先要改變對
智商測量的評定標準。
現在我們所使用智商測定標準是比奈和特曼制定的。劉易斯·馬迪森·特曼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他1910年起在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任教,6年后升為教育學教授。就在這年,作為對法國人比奈智力測量表的修訂和補充,他發表了一部專著,叫《智力測驗》。特曼和他的合作者在修訂比奈的量表時,把表中的比例改稱為智商(IQ),這個公式數十年來一直成為標準公式。特曼的智商是以經標準化測驗測出的“智力年齡”除以“生理年齡”,再乘以100,來表示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數值,IQ為100的人,被認為
智力均常;IQ在130以上者被視為天才,低于70以下被認為智力發育不全的低能、白癡。
但問題在于,是否僅僅單憑智商就能夠肯定什么人是不是天才呢?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傾向于認為,標準化智力測驗中成績突出者,只是意味著智力水平高,這只不過是一種潛力,而不是成就?;蛘哒f,他們只能算“潛在天才”,還不能說是真正的天才人物。
此外智力量表的設計本身就有問題,它主要測量文化素質與知識含量,很難全面反映人的智慧水平。通過像“人有幾只耳朵”、“狗有幾條腿”、“你的鼻子在哪兒”、“什么是橘子”等內容的問答,到底能企望它解決什么問題呢?通過像比線的長短、比圖的大小、比量的多少等形式的作業,人們又到底能期望它測量到多少創造智能?為此費爾南德斯主張將智商在135以上的高智商者與天才加以區別。后者的智商不—定有特殊的優勢,甚至還有人被稱為天才—傻子,他們的智商僅在50至70之間。
埃倫·溫納所提供的一個事實特別耐人尋味:“如果你對高智商不足以帶來生活中的成功這個觀點表示懷疑,那么就請拜訪一下高智商精英團體如‘門薩協會’、‘四S協會’以及‘大社會’中的那群人吧,參加這些組織的人往往是不適應環境的失業者,沒有其他職業組織可去參加。智商測試的高分是他們自負的唯一資本?!币虼税凑毡忍亓勘頊y量出來的高智商未必就是天才,反之也未必就是白癡。
此外,那些腦損傷者盡管喪失了某一方面的腦功能,在某些方面確是弱智、白癡,但是我們要看到人腦有巨大的補償功能,它會導致另一些功能的異常發揮。
歷史醫案《藥封半頭人》記載:“文昌孫安節為人厚重,言未嘗虛發。每云:天復(901-903)中,避亂出京,至高山中,逆旅見一老婦人,無一半頭,坐床心緝麻,運手甚熟。其兒婦在側,言廣明庚子歲(880),黃巢入京,為人所傷,自鼻—半以上并隨刃去,有人以藥封裹之,時不死,兩日以如往者,后微動手足,眷屬以米飲灌口中,久而無恙。今已二十年矣,人間有此異事。”這位削去半個腦袋的老婦人倖幸救活后尚能緝麻甚熟,我們在上面介紹的幾位腦損傷者,在現代醫學的救助下在腦功能補償上當然更能有異常的表現。
米勒博士在《今日神經科學》雜志上撰文解釋道,當左側大腦損傷的時候,右側與視覺、色彩覺、空間感等有關的腦組織就得到了“解放”,患者本身就具有的藝術靈感因而得以激發。
換句話說,在通常情況下,
大腦的優勢半球始終抑制著對側,讓它“安分守己”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彼此維持一種平衡然而卻是平庸的狀態。如果特定區域受到損傷,它就會失去對對側的抑制作用,對側的功能就會在失控的狀況下,有非同尋常的發揮。這就是神經科學家對白癡—天才這一奇特的矛盾現象的腦科學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