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迅速獲取新聞信息,而閱讀速度的快慢是評價這種文字使用價值的標志,因此,筆者決定對雙語新聞的閱讀速度進行考察。
考察之前,我們要明白閱讀速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就閱讀者本身而言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閱讀時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生理狀態,以及閱讀者的文化程度,閱讀者的閱讀技能是否訓練有素,閱讀者對于所讀材料是否熟悉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等。
二、閱讀還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否有噪音或干擾,光線是否明亮。
三、閱讀文本印刷是否清晰,文句是否通順,字符多少以及語句的長短等也會給閱讀造成影響。
為了保證英漢語新聞閱讀對比的科學性,必須盡量排除以上因素對閱讀對比的干擾,因此,筆者在本校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中選了八名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學生作為調查的對象。這八名調查對象文化程度接近,年齡相近,彼此之間中英文閱讀水平接近,調查設在同一間教室幾乎同時進行,基本上可以消除環境的影響。
為了保證調查的科學性,英漢語篇采用相同的印刷版面,相同高度的字體,每篇新聞后的閱讀理解是非題完全相同,只是語言不同。同時,規定答對60%以上才算閱讀成功。調查對象分別命名為A,B,C,D,E,F,G,H。調查對象A、C、E和G負責閱讀四篇雙語新聞的中文部分,而B、D、F和H負責英文部分的閱讀。中文閱讀與英文閱讀同時進行,閱讀者自己記錄閱讀時間,計算公式如下:T閱讀時間=T2–T1-3秒(T1是閱讀開始秒時間,T2是閱讀結束秒時間,3秒是閱讀者看表到看文章、看文章到看表以及記錄的時間間隙。需要說明的是八名閱讀者都答對了80%以上,證明閱讀是成功的。
閱讀時間如下所示:
實驗對象中文閱讀者A、C、E、G閱讀文1的時間分別是:42、44、46、47秒,閱讀文2的時間分別是:47、46、48、49秒,閱讀文3的時間分別是:45、47、45、48秒,閱讀文4的時間分別是:51、49、48、52秒;實驗對象英文閱讀者B、D、F、H閱讀文1的時間分別是:105、108、106、107秒,閱讀文2的時間分別是:110、113、109、114秒,閱讀文3的時間分別是:106、107、105、109秒,閱讀文4的時間分別是:108、111、107、110秒。
根據以上所得的調查數據可以計算出這兩組英文和中文被調查者閱讀每篇文章所需時間的平均值。中文閱讀者(A,C,E,G)閱讀文1、文2、文3、文4所需時間的平均值分別是:44.75秒、47.5秒、45秒、50秒;英文閱讀者(B,D,F,H)閱讀文1、文2、文3、文4所需時間的平均值分別是:106.5秒、111.5秒、106.75秒、109秒。根據以上所得數據可以計算出英/中閱讀者閱讀相同內容的英語新聞和中文新聞所需時間的比值,即英/中閱讀者閱讀文1、文2、文3、文4時間之比值分別是2.38、2.35、2.37、2.18。
遺憾的是受條件的限制,筆者所選取的調查對象都是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即調查對象的中英文水平并非處于同等水平,也就是說調查對象的中文水平比英文水平高,這么一來,所得比值并不理想。因此,筆者還調查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兩名新西蘭籍閱讀者,指定其代號為I和J(與前八名閱讀者大約同齡的在校大學生)對相同的英語新聞材料的閱讀速度,以計算出以英語為母語的閱讀者閱讀時間是B、D、F和H的平均閱讀時間的百分比,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英漢兩種語言都能熟練閱讀的雙語閱讀者的英語和漢語的閱讀時間之比。
當然,理想調查對象是英漢語處于相同閱讀水平的真正意義的雙語閱讀者,這種理想閱讀者的英/中閱讀時間之比值,我們姑且稱為理想比值。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我們無法直接調查這樣理想的閱讀者,很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漢語水平很低,無法成功調查。因此采取迂回的辦法先得出以英語為母語的兩名新西蘭籍閱讀者這四篇新聞的平均閱讀時間,然后再算出這二人平均閱讀時間占B、D、F和H的平均閱讀時間的百分比,然后再從理論上計算出以英語為母語的閱讀者的閱讀所需時間。
調查數據如下:
英文閱讀者(I)閱讀文1、文2、文3、文4所需時間分別是65秒、80秒、75秒、82秒;英文閱讀者(J)閱讀文1、文2、文3、文4所需時間分別是70秒、83秒、82秒、87秒;I和J閱讀文1、文2、文3、文4平均閱讀時間分別是67.5秒、81.5秒、78.5秒、84.5秒。再根據上文所得英文閱讀者(B,D,F,H)閱讀文1、文2、文3、文4所需時間的平均值分別是:106.5秒、111.5秒、106.75秒、109秒,我們可以計算出英文閱讀者(I,J)/英文閱讀者(B,D,F,H)閱讀文1、文2、文3、文4閱讀時間之比值分別是63.4%、73%、73.7%、77.5%。也就是說,在讀這四篇新聞時,I和J這二人平均閱讀時間占B、D、F和H的平均閱讀時間的百分比分別是63.4%、73%、73.7%、77.5%,為了科學起見,我們取其平均值:71.9%,也就是說,I和J的英文閱讀時間約是B、D、F、H的平均閱讀時間的71.9%。之前,我們得出閱讀相同內容的英語新聞和中文新聞所需時間的比值分別是2.38、2.35、2.37、2.18,那么我們所需的理想比值就是英/中閱讀時間之比值是71.9%,即我們得出閱讀相同內容的英語新聞和中文新聞所需時間的理想比值分別是1.71、1.69、1.70、1.57,我們將其數據取平均得1.67。即調查結果表明,相同內容的新聞,閱讀英文所需時間約是中文的1.67陪。
本文所得的閱讀調查數據與李公宜先生的《從閱讀高效率看漢字》一文所得數據很接近。李公宜先生認為,在語義信息量相當的情況下,一個漢字等價于3.7個英語字母。即:
H∞(C)=3.7H∞(E)(其中H∞表示信息量)
然而從字符所占空間來看(前提是相同字體、字號),一個漢字所占空間等于1.97個英語字母。這樣,按照[H∞(C)/1.97H∞(E)]=[3.7H∞(E)/1.97H∞(E)]=1.87可以推算出英文和中文的信息密度比是1.87,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講,相同條件下,閱讀中文的速度是英文的1.87倍。但是,英語材料每個單詞后都有空格,這也是英語這一表音文字的特點之一,否則無法進行停頓和閱讀。考慮到一行有效的英文字符長度要比中文短20%。假定一行中文的平均閱讀時間為1,英文閱讀時間就是1-20%=80%。那么,英文閱讀時間就是中文的(1/0.8)=1.25倍。
因而,兩者綜合的結果是1.87/1.25=1.5倍。考慮到相同內容的文章,英語的行數要多些,而換行時閱讀處于中斷狀態,所以中文閱讀速度約是英文的1.6倍。這是李公宜先生所得的數據。這一數據與我們調查的數據很吻合,因此我們認為是可靠的。中文的優點顯而易見,難怪李公宜先生認為,1.6倍意味著在相同的閱讀時間內,在相同勤奮的條件下,一個中國人70年看的書,英語國家的人要多活36年才能看完。
各民族語言有各自的特點,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本文僅通過新聞語篇這一特殊視角作為切入口調查發現同等篇幅內,漢字所傳遞的信息量大,漢字傳遞信息的
效率更高;相同內容的新聞,漢字閱讀速度快,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作者簡介:王荔儷(1971-),女,連云港人,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講師,主攻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