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讀書,人們并不提倡死記硬背,但在古時,記憶是讀書人積累知識最重要的手段。很多古代文人博聞強記,將書中的文字倒背如流,而這種背書的功夫令今人佩服不已。
古籍中提到最早顯示出這種驚人
記憶力的人是漢代學者伏生,《漢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儒家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失傳了,至漢朝,漢文帝求《尚書》而不得,聽說山東有一名叫伏生的老者,曾當過秦朝的博士,能記住《尚書》的內容,但是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無法出門,漢文帝便派大臣晁錯到他所住之地,由他口授了二十八篇,因為晁錯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的,后人就稱這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
對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來說,能背出諸多古書篇目,可以稱得上記憶力相當了得,不過在漢代,擁有這樣驚人記憶力的并不止伏生一人。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書法家
蔡邕。生于書香門第的蔡文姬,自幼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其父蔡邕生前藏書四千多卷,死后遺給文姬,不幸的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這些書漸漸散失了,甚至連蔡文姬本人也在亂世中被掠到匈奴之地。而后,曹操平定北方,將她從匈奴人手中贖回,對于蔡邕那些珍貴書籍的散失,曹操感到很惋惜,但文姬卻說不用著急:“書雖然沒有了,內容我卻還能記得?!庇谑蔷蛻{她的記憶,默寫了四百多篇。
可以說,古人背書不僅是一種
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像伏生和蔡文姬一樣保留了很多珍貴的古跡,而關于“背書”,還曾發生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明代洪武年間的御史大夫景清到京城國子監求學時,跟他同住的一名書生藏有一本好書,景清向他借,約好明天就還。可第二天早上,那名書生向景清要書時,景清卻說:“我不知道什么書,也沒有借你的書。”那名書生很生氣,向地方官員狀告景清。景清就拿著所借的書,去公堂與對方對證說:“這是我燈下辛苦所學之書?!闭f完便在眾人面前將書整篇背了出來。當官員問到狀告景清的那名書生時,那人卻一個字都背不出來,于是官員將書判給了景清。不過,令這名書生大感意外的是,從公堂出來后,景清立刻把書還給了他,并說道:“我看你平時特別珍愛這本書,卻又不讀,所以特意用這個方法與你開個玩笑?!笔聦嵣希扒逵靡粋€“惡作劇”告訴這位書生,書是用來閱讀的,如果只擁有一本好書而記不住它上面寫了什么,就沒有價值了。
在古代,像景清這樣能在短時間內將一本書背熟的人并不是個例,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能將儒家十三經—包括《詩》《書》《易》等全部背出。史料還記載,清初浙江有一位名叫周鼎的文人,有一次,讀一首《南征詩》,共二百韻,他朗誦了一遍,就能從末句倒背到第一句,這樣的記憶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對于古人背書這種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今人在感嘆的同時,也可借鑒過來,平日閱讀并背誦一些經典讀物,不失為讓自己的文章增輝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