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在英國著名的科學雜志《自然》上發表文章,在世界上引起強烈轟動,他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國兒童
智商進行了測查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平均智商為111,原因是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
日本的石井勛教授在其《幼兒智力開發法》一書中告訴我們:他多次反復測試的結果是,日本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學漢字,他的智商也和歐美兒童一樣是100。但是學習了漢字,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從5歲開始學起,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能達到125一130。
為什么識字能促進智力發展?
因為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系的符號刺激物,嬰幼兒學習漢字有利于
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幼兒時期進行學習會促進大腦皮層的發育,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
也許有人會認為過早教漢字會加重幼兒的負擔,對身心健康不利,然而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研所科研人員谷錦屏老師關于幼兒識字法的實踐和研究卻徹底否定了這一觀點。
谷老師通過十年對幼兒識字法的實踐和研究發現,讓幼兒在入小學之前,通過“聽故事、念兒歌、玩識字游戲、表演童話劇、閱讀字畫書”的系列活動,讓孩子接受初步的識字教育,能使進入小學后的漢字學習變難為易,順利而輕松。入學前三年中,多數幼兒是完全可以做到認500個字的,而且并未加重他們的負擔。同時這些進行過識字學習的小朋友上小學后,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聽說讀寫能力都明顯高于學前期未識字的同班小朋友,同時也并沒有出現學前期識了字而上課不注意聽講的現象。
此外,美國教育機構1988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學業差異大多在兒童入學之初就已存在。也就是說兒童的
學習能力在入學之前就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發展。
因此,兒童的早期教育至關重要,而早期閱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識字則對兒童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在幼兒期教孩子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使之能連認帶猜地看連環畫,就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為孩子上小學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早期識字,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并不會影響兒童的正常發育。在幼兒期開展識字教育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關鍵在于應該采用一個科學的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識字方法,而不是過分強求,操之過急,強迫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