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天才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傳統思維比較強調一個“苦”字,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于樂,但科學家們卻證明了高手是練出來的,就像學習
快速閱讀一樣,你要在了解方法以后進行大量反復的練習,這種方法盡管有些刻意,但它卻是科學家們通過考察各個領域后總結的一套統一的
學習方法。
天才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傳統思維比較強調一個“苦”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是頭懸梁錐刺股。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于樂,“哈佛女孩”的家長們紛紛寫書,介紹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進名校。
很多勵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學書籍最愛強調的似乎是“
頓悟”,認為一個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想通,他沒有認識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個人頓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會非常簡單地在本來應該屬于自己的領域成為天才人物。一個銷售員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小說家,一個醫生可能認為真正的自己其實是個畫家——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或者畫過畫,但他們認為他們距離“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遙,一旦嘗試了就會爆發天才。所有這些關于成功學的個人經驗和勵志故事都不科學。假設一個成功人士做過一百件事,包括參加演講比賽,衣著有個性,聽英文歌曲,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等等,他會非常自得地把這一百件事都寫進自傳,沒準還要加上女朋友的影響。然而其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問題是他和讀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學家不信勵志故事,他們只相信調查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內,心理學家們系統地調研了各行各業內的從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醫生,數學家,有
超強記憶力者等等,試圖發現其中的共性。他們的研究甚至細致到精確記錄一所音樂學院的所有學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時間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環境,來比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樂天才脫穎而出。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書,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后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科學家們不但證明了高手是練出來的,而且通過考察各個領域最好的訓練方法的共性,總結了一套統一的練習方法,這就是所謂“刻意練習”。
什么是刻意練習
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K.AndersEricsson。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刻意練習”的理論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它的特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里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只在學習區練習,是一個非常強的要求。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科學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
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長期使用這種方法訓練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總時間沒有直接關系,關鍵是學習方法。
2.大量重復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美國加州有個“害羞診所”(TheShynessClinic),專門幫助那些比如說不敢和異性說話的人克服害羞心理。這個診所的心理學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療法,什么童年回憶之類,他們相信練習。他們認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怎么治療恐女癥?做法是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場合進行對話訓練。最初是在房間內集體對話,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要求約會。最高難度是有意在公共場合做出使自己難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個西瓜掉在地上摔壞。
這種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的辦法正是MBA課程的精髓。在商學院里一個學生每周可能要面對20個真實發生過的商業案例,學生們首先自己研究怎么決策,提出解決方案,最后老師給出實際的結果并作點評。學習商業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板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擬的決策。軍事學院的模擬戰,飛行員在計算機上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包括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復訓練。
在體育和音樂訓練中,比較強調“分塊”練習。首先你要把整個動作或者整首曲子過一遍,看專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為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學習掌握。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在美國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學校里,甚至有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地演奏的要求,規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說明你沒有正確練習。職業的體育訓練往往是針對技術動作,而不是比賽本身。一個高水平的美式足球運動員只有1%的時間用于隊內比賽,其他都是各種相關的基礎訓練。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事先的重復訓練,一個人面對不常見的事件往往會不知所措。統計表明工作多年的醫生通過讀X光片診斷罕見病癥的水平反而不如剛畢業的醫學院學生—因為很少遇到這種病例,而在醫學院學到的東西早就忘了。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定期地讓醫生們拿過去的舊X光片集中訓練,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持續獲得有效的反饋
老師和教練最大的用處是什么?也許對一般人來說小學老師最大的作用是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教會了他什么東西,曾經有過傳道授業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
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時的反饋。
一個動作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了解練習結果。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練習者必須建立起對錯誤的極度敏感,一旦發現自己錯了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從訓練的角度,一個真正好教練是什么樣的?與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練從不發表什么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們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劃,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么系鞋帶。他們仿佛有一種詭異的知道學員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能指出學生在技術上最需要什么。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斷地提供高度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
獲得反饋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給自己當教練。高手工作的時候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體的小目標,對自己的錯誤極其敏感,并不斷尋求改進。
4.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于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1.5小時,每天最多4~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認為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很可愛,她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貝克漢姆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科學家們曾經調查研究了一個音樂學院。他們把這里的所有小提琴學生分為好(將來主要是做音樂教師),更好,和最好(將來做演奏家)三個組。這三個組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從8歲左右開始練習,甚至現在每周的總的音樂相關活動(上課,學習,練習)時間也相同,都是51個小時。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學生都了解一個道理: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樂課,而是單獨練習:
▶ 最好的兩個組學生平均每周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
▶ 他們都認為單獨練習是最困難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動。
▶
最好的兩個組的學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時候和下午的早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還很清醒;而第三個組利用下午的晚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已經很困了。
▶ 最好的兩個組不僅僅練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們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區分了前兩個組呢?是學生的歷史練習總時間。到18歲,最好的組中,學會平均總共練習了7410小時,而第二組是5301小時,第三組3420小時。第二組的人現在跟最好的組一樣努力,可是已經晚了。可見要想成為世界級高手,一定要盡早投入訓練,這就是為什么天才音樂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了。
誰愿意練習一萬小時?
看了鋼琴家朗朗的傳記之后,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是否真的應該讓孩子接受這樣的苦練。實際上,頂級運動員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練這一萬小時,一定成不了高手,但問題是考慮到機遇因素練了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
這就是興趣的作用了。如果說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后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
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感興趣并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愿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愿意在這個領域內苦練。
不論如何,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顯然我們平時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練習的特點,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沒能成為世界級高手的原因了吧。總之,天才來自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