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閱讀隨著人的變化而自然地改變著它的形式,下列以年表形式選出的十大閱讀事件,將為你呈現閱讀在歷史中的進化軌跡。
公元前4000年左右——閱讀的誕生
文字,其實是一種代碼。它被普遍認為最早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當時的人們在信用卡大小的粘土板上用楔將文字深深地刻入其中,通過太陽曝曬成形,這種用以記錄戶籍信息的“簡”便是人類最初的寫下的內容。
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當“用文字記錄”這一行為產生之時,與之相對的“閱讀“行為也隨之產生。但在當時,這種技術僅僅掌握在仕奉皇家的官吏手中。
公元前5~6世紀——字母的誕生
希臘人第一次發明出了字母以“讀音”為基礎,從中發展出文字的技術。其中,最為劃時代的是元音的設計。只需要記住二十幾個字母,便可以進行完整的讀寫,相較之前的語言具備了極易學習的特性。然而古希臘在表現上并沒有“單詞”的概念,只是用讀音的排列來記述,所以有著不實際讀出來便無法理解涵義的缺點。
105年左右——紙的發明
紙來自中國。在紙張發明之前,中國人用竹子或絲綢來記載文字,不僅不便于攜帶,同時也造價昂貴,是只有達官貴人才有權使用的奢侈品。擁有輕省特點的紙張自然迅速在國內普及。但海外為共享這一偉大的發明卻一直等到了公元7世紀,此后通過伊斯蘭教徒之手經由西班牙進入歐洲大陸時已是12世紀。而同期的中國卻早已擁有了活字印刷技術,顯示了這塊東方大陸的神秘與深遂。
2世紀左右——Codex的誕生
很少有人會注意,其實書本的發明重要性并不亞于紙張本身。在Codex出現之前,文字的載體最主要的形式是竹簡或羊皮卷軸。將“頁”捆扎在一邊的絕妙點子便被稱為Codex,自此“書”的形式從人類文明中出現。比起卷軸更加緊湊的結構與紙張表里均可使用的特性,讓可記載的數據容量得到大大擴充,同時閱讀過程也更輕松愉快,不再是一件需要正襟危坐的大事。最初采用此種技術的是基督教徒,但讓卷軸完全退出歷史依然耗去了將近一千年的歲月。
6~7世紀——單詞的登場
前文中所述的古希臘文字,由于采用了發話音排列的方式而有著必須朗讀的缺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于個個意義分明的語言之間加入空白,在書寫時導入“單詞”概念的正是愛爾蘭的修士們。單詞讓閱讀變成了無聲的行為,也就是用眼睛去
默讀文字。這種延續至今的
閱讀方法正是由此項技術產生的。
12世紀——文本的誕生
第一個使用默讀法寫的書本最早記載于12世紀。之前的書均必須用朗讀的方式來閱讀,新的書本將書寫的文字從“朗讀”中獨立出來,成為文本。它將書本變成了一種反映思考的載體,目錄、章節、段落等構成的一套完整系統亦在這段時期成形。從這一時期開始,法律所使用的文本大量增多,對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均起到了極大的約束作用。
1522年——寫作的民主化
當人們發現,書本不僅可以記載生活與法令,更能夠成為自己的喉舌,表達心中的思想起,探尋神與人類本質的人文主義者與思想家們便在紙上建立起各自的學說。同時期,谷登堡適時地發明了近代活字印刷術,令讀者的數量爆炸性地增漲,以往只能以拉丁文閱讀的圣經,亦被翻譯成通俗的德語和荷蘭語。其中馬丁•路德在1522年的圣經版本賣出了20萬本之多。書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走向大眾的視野,其民主化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1710年——版權的誕生
隨著“文本的誕生”之后,作家這一身份也同時誕生了。為了讓書本如商品一般流通,英國制定了保護作家版權的法律。其保有期限均為14年。但由于當時國際尚未認同這一標準,此后一百年間非法拷貝和盜版書橫行于世。至到1891年,《伯爾尼國際版權條例》被制訂。
1830年——印刷的機械化
受到工業革命的巨大影響。印刷也由人力被大幅的機械化所取代。可在短時間內對同一文本進行大量印刷。同期鐵路網絡的鋪設將流通渠道大大地擴展,書籍和報紙作為量產商品被銷往全國各地。專門販賣書籍的“書店”數量亦隨之水漲船高。
19世紀——連載的誕生
作為19世紀遍地開花的書本類別,“小說”最初就沒有考慮將內容全放在一冊書內,而采用了多個章節拆開依次販賣。通過報紙的宣傳,具有人氣的故事將會延續下去,而無人問津的小說自然難保被砍檔的結局。聽上去與現代的日本漫畫業十分相似。當時連載的內容,也不止于小說,連馬克斯的《資本論》,亦是由這種連載形式完成的。(來源: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