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對生活的需求,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但現在我們追求的生活,都是物質層面。我們看不起精神生活,或者說忽略精神生活。在電子時代,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關注幾乎代替了紙質閱讀。
在電子時代,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關注幾乎代替了紙質閱讀。我們的
閱讀確實受到很大沖擊。但在電子產品上,人們閱讀、接受的只是各種資訊;另一方面,生活條件改變后,有時間、有錢可以買書的人,會購買各種實用書籍,比如養生類、收藏類、出國旅游類書籍等等。這種基本上是實用主義的
閱讀。現在非常缺乏的是兩種閱讀。一種是,對于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思考一個時代、一種制度、一個民族的前途出路的書籍。不要說一般人,就是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對我們的時代很了解嗎?能談出對于這個時代的印象嗎?能非常條理清楚地說出這個時代的問題嗎?這一類型的書,基本上是很少人閱讀的。本來是一個非常需要思想的時代,結果失去了思想,失去了思考。因為我們拒絕思考,漸漸地,就再沒有能力思考了。
另外一種,我們的語言、行為粗鄙化。今天,我們誰會去欣賞一首詩,誰能讀懂一個微妙的文本?這種審美能力的喪失,也是這一代人的特點。魯迅的作品被請出教科書,或者說中學生害怕周樹人,就是一個顯例。其中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魯迅作品中人性的、審美的部分,人們不能體會。魯迅作品的思想性我們還可以討論,但作品的審美價值呢,人們能感受到嗎?
可以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讀上的盲點,但作為傳播文化的出版人、媒體人又能做些什么?
閱讀的危機和缺失是存在的,包括現在很多的文學評論、書評,很多是感情投資,評獎也是。另一方面,評論家們、書評家們沒有承擔社會責任。閱讀的缺乏、閱讀的危機,首先兩個部門要反思。從事出版工作的編輯讀不讀書?我們的老師,中學、大學老師,讀不讀書?莫言訴苦說,得諾獎一年,他連讀完一本書的功夫都沒有。閱讀是一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一個真正熱愛讀書,一個離不開書本的人,一年讀不到一本書是不可能的。官員不說,就說作家,如果熱衷于活動、社交,怎么能安下心來讀書?最近的新聞,奧巴馬感恩節帶兩個女兒到書店刷卡買書,我們從中看到什么?
作為文字工作者、出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熱愛閱讀。這些人如果不閱讀,那么整個社會就會變得荒漠化。他們如果整天就會只懂得收發信息,讓我們失去了相關的知識,我們不會思考,我們不懂審美,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粗陋了。
很多媒體人常常感覺自己讀書不夠,生活越來越扁平化了。
這個和我們的傳統有關系嗎?比如說明清時期,流行的閱讀很多跟吃喝玩樂有關。
明清時期也是士大夫階層在閱讀,閱讀跟一個時代的風氣當然也有關系。我們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的狀態,跟晚明的士大夫差不多,就是玩,寫東西也是玩,“玩文學”。沒有嚴肅的東西可言,沒有責任感可言。不要說解救民族,首先解救我們自己。每個人,尤其是有文化的人,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就是我們這些人,我們提倡閱讀,自己首先要閱讀。為什么閱讀?首先是要充實我們,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時代。就是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們現在置身何處?這個時代我們怎么理解,這是一個好時代,還是一個壞時代?
所以說,
閱讀其實是一種反思我們自己、反思我們身處時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