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對著手機屏幕的
淺閱讀盛行,真正對經典以‘啃讀’進行的
有效閱讀,卻日益式微。我建議把孔子誕辰日9月28日設為國家閱讀節,以儀式感對疏于閱讀的人們加以警示和喚醒。”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說。
具體來說,設立國家閱讀節具有如下意義:
1、喚醒全社會對讀書的重視。盡管我們已有多種形式的地方性讀書節、讀書月等活動,但是這些區域性、零星的讀書節,由于時間、標準不統一、造成社會影響力和實際效果較弱。設立國家閱讀節,將最大可能地使全社會和個人更加深入地認識到
閱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效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
2、在儀式中培育全民閱讀文化。國家閱讀節絕對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直達個人內心體驗的莊嚴儀式!重要的價值觀必須通過儀式才能實現廣泛認同和強化!國家閱讀節這一莊嚴儀式,能最大可能得地讓“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共同價值。
3、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的有效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需求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瓶頸,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社會和諧都受到文化發展水平的強大制約。國家閱讀節是對人民文化權利的尊重與滿足,是對人權的完善和發展。閱讀是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根本手段,沒有閱讀的國家談不上文化軟實力!
4、推動閱讀社會形成的現實抓手。中央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國家閱讀指導大綱》、《閱讀社會指標體系》,加大對于閱讀的投入力度,同時直接負責、指導、組織、參與國家閱讀節或其他相關閱讀活動,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倡導閱讀,在全社會形成崇尚閱讀的良好風尚。
5、分享閱讀精彩,共享社會和諧。國家閱讀節搭建人們溝通、交流平臺,通過共讀彼此溝通,相互認同,在保持差異性的同時不斷地消除隔閡,并逐漸擁有共同的愿景。這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是實現社會和諧重要途徑!正說由于閱讀的重要性,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提出“讓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人都能讀書”,讓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統計,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這一活動。
國家閱讀節如何開展:
(1)、政府倡導。每年的國家閱讀節由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協調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有關重大事項。在各省新聞出版局設立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各項活動。
(2)、專家指導。在全國范圍內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指導委員會,具體負責咨詢、論證、薦書、演講工作,>以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
(3)、社會參與。將承辦單位覆蓋到機關、工青婦等單位群體,閱讀活動延伸到城市、鄉鎮、學校、街道、社區和企業,形成部門、縣市、區之間的資源整合和聯動效應。
(4)、多方運作。可采取委托承辦、項目外包、品牌贊助等形式,探索市場運作模式,創新運作機制。
(5)、媒體支持。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媒體為國家閱讀節造勢。并在城市、鄉鎮、社區、學校進行通過大量海報、宣傳手冊、宣傳墻、橫幅、戶外電子熒屏、信息亭流動標語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
全世界已有多國設立國家閱讀節:
俄羅斯——制定《民族閱讀大綱》。2006年,俄政府曾出臺了一個“培養讀者興趣、鼓勵年輕人讀書”的國家項目;俄政府還特地把2007年確定為“讀書年”。
法國——法國的讀書節創辦于1989年,每年10月份舉辦,最初命名為“閱讀瘋”,后又一度叫做“書香時代”,現在已定名為“歡樂中的閱讀”。這是一項全國性、甚至是全球性的法語閱讀活動。
葡萄牙——2006年6月,葡萄牙社會黨政府推出“國家閱讀計劃”。
英國——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是英國閱讀年,教育部長布朗奇宣示要“打造一個舉國皆是讀書人的國度”,2008年1月8日,英國首相布朗啟動“2008年全國讀書年”。
日本——1999年8月,日本參眾兩院就通過決議把2000年定為“學生讀書年”。2001年11月,日本制定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讀書活動的法律》,指定4月23日為日本兒童閱讀日。
另外,像德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全國讀書節。
朱永新委員最后補充道:“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將孔子的誕辰日設為國家閱讀節是最能夠得到世界以及全社會廣泛認同,有著極強的文化感召力。這也將體現我國閱讀節的民族特色、文化特征,有利于擴大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與發展,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同時也是喚醒全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實現文化自覺地有效手段。”
來源:騰訊教育頻道(文章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