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每天都在閱讀,至于讀什么,怎樣讀,那就千姿百態了。暑假里,我為兒子最大的擔憂,就是他的閱讀。我覺得,現在我們處在一個閱讀變革的時代,這一時代有如下三方面的特點:
閱讀的量、質失衡
閱讀量大,但閱讀的質量不高,現在和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嚴重退步。如果閱讀是指眼睛和字的接觸,那么現在的閱讀量是相當的大,各種報刊書籍、文件表格,網上各類資訊、文庫等等,都十分方便地呈現給我們。我兒子一有空就拿著手機看得很專心,他在看什么?看下載的網絡小說。網上小說動輒上百萬字,網絡上流行的歷史書籍動輒七八冊,我們都很容易看到,也吸引了很多人。但是,閱讀從沒像今天這樣充滿泡沫和水分——有些水分還不是純凈水,而是毒汁。至少,它的營養是被過分地稀釋了,閱讀者的所得與他花的時間精力相比太不值得。據我所知,閱讀網絡小說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網絡小說作者隊伍龐大,有些收入不菲。作為消遣,讀一讀未嘗不可,可是處在精神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的青少年,將寶貴的
閱讀時間花在不值得的讀物上不是莫大的浪費嗎?
閱讀陷于選擇的困惑
我兒子答應:開學后不再看沒營養的網絡小說了。有人要說了:你這不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嗎?我不這樣認為。孩子的鑒別能力還沒有完善,如果任由他選擇無益甚至有害的東西,這才是我的失職。我讓他避免一些東西,正是為了一點一點地培養他的鑒別能力。有了鑒別力,才談得上選擇。
也許會有人問:如果你兒子的同學都在看網絡小說,他們談的都是網絡小說,你不讓兒子看,他怎么融入群體?我有一個朋友這樣說過:如果我女兒只看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別的孩子看《后宮甄嬛傳》,她和同學怎么交流?這個問題很善良,也很深遠,因為考慮到孩子的社會性,知道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我覺得,孩子融入群體很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有理智的、情感高尚的人,比融入群體更重要。這其實是個性和共性的分別。共性本來是有吞噬性的,這一點社會心理學研究得很透徹。為了共性犧牲個性,是個體生存的需要,但不是最終需要。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個性發展處于價值頂峰。當然,在中國,堅持和發展個性很難。正因為難,才有去做的價值。況且,讀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看一些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就必然會被孤立嗎?我相信優秀文化培養出來的人,他深沉的思想、博大的胸襟、高尚的人格、高超的能力,會讓他富有魅力,會吸引人、感染人。從這一點來說,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閱讀對生活的影響趨于窄化和弱化
閱讀對生活的影響,表現在閱讀對言語和行為的潛移默化,表現在閱讀對于增加充實感和幸福感的作用。閱讀不是目的,閱讀的意義在于發展健全的人生。我所理解的健全的人生,就是身、心、靈的均衡發展。
關于身體,不得不說到養生,還有養生的書籍。我覺得,我們對于養生看得太重了,養生的書籍也太多、太泛濫了。注重養生,是現代化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對于中國人來說,養生不僅僅是社會現象,同樣也是歷史的傳統,關鍵是要明白什么才是養生。養生是頤養生命。生命的完美和升華需要心靈和身體同時去養。而說到心和靈的層面,很自然又回到了閱讀的話題。文字是思想的最直接最方便的載體,書籍對于精神的作用是不可忽視、不可抹煞的。
來源:江南晚報
實習生 尤佳莉 晚報記者 張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