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熱衷學習、善于思考、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近幾年68個高考“狀元”身上,有人總結出了10個值得借鑒的教育啟示,小編建議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學生,你都該看看這些!
以下是具體的教育啟示。
1.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yǎng)
學霸們的背后并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采訪中,99%的孩子都用“寬松、信任、像朋友一樣”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父母。
啟示: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系——“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沖突中消耗殆盡。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夠的寬容,允許不良;足夠的堅定,糾正不良。”
2.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安徽狀元說“享受學習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質是教會我們思考。采訪中,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做個生化實驗像是他們眼中的游戲;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善表達,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這種善于思考、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于父母在幼時的啟發(fā):
啟示: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卻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思考的興趣。
3.愛學習,也愛生活
在談到如何面對壓力時,所有的狀元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自己的小愛好:煩了就畫畫,累了就聽歌,壓力大就去跑步……寒窗十年,只有勞逸結合,學習才會成為發(fā)自內心的事。
啟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4.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采訪中,孩子們很少提起父母對自己口頭上的教誨,說得更多的卻是爸媽行動上對自己的感染。
啟示:對孩子,說點什么,不如去做點什么。
5.學會放手
在聊到“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啟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孩子才能不斷長大,獨立,超越父母。
6.因材施教
有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因為用對了人,并沒有遭來孩子的反感。2000年廣東理科狀元張恒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強又自信的孩子,有時難免還會有點自滿,對此爸爸早已察覺,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從他的贊美中獲取自信,所以就義不容辭的扮演起了“嚴父”的角色。
啟示: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須針對孩子自身特點,靈活運用。
7.閱讀經典,培養(yǎng)語感,拓寬思維
腹有詩書氣自華,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這是許多狀元在采訪中提到的閱讀之路。不可否認,閱讀確實是學好語文的關鍵,而培養(yǎng)良好的
閱讀習慣也離不開父母的引導。
啟示:閱讀經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徑。
8.題不在多,在于總結
雖然大部分狀元并不贊成“題海戰(zhàn)術”,但99%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勤奮并不是獲取高分的金鑰匙,北京狀元梁思齊說平常自己用來放松的時間很多,但學習起來
效率就很高,教育學理論里面有個“有效時間”的概念,學習的時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么都做。
啟示:比起死讀書,傻做題,善于總結,找到方法,才是獲得高分的金鑰匙。
9.作息規(guī)律,熱愛運動
學習是場持久戰(zhàn),沒有強健的體魄如何能撐過十年寒窗苦讀。采訪中98%的狀元都表示自己從不熬夜,甚至備考時也是十一點就睡,保證充分睡眠,作息規(guī)律,平時也經常運動。
啟示:從小培養(yǎng)孩子規(guī)律作息,運動習慣,將令孩子受益終生。
10.比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比起分數(shù),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tài)度,而除了學習之外,大部分爸媽都表示自己還有更為看重的東西。比起分數(shù),爸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
也許這些狀元們最終不一定能成為人中龍鳳,但學生時代養(yǎng)成的
思維習慣必將令他們終身受用:譬如獨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飛揚的自信,破釜沉舟的執(zhí)著,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在奮斗過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高考考驗的是孩子的腦,其實更是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