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文教學中,寫作是痛點,閱讀是重點。在香港小學中,他們也會將絕大多數時間用于閱讀教學。下文是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教師徐莉將她在香港小學的所見所聞。從出題方法,測評方法到評卷方法,向我們展示了香港小學如何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
香港的小學,每學期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為期三天,中文科分聽、說、讀、寫四項分別考查。雖然四個單項的考試都記入總成績,但和內地一樣,中文科絕大多數的教學時間還是用于閱讀教學。
出題方法:自己學校老師出卷,可以“教什么考什么”
考試由自己學校的教師出卷,可以“教什么考什么”,我協作的一所學校會將試卷提交該學科的全體教師審讀,大家書面提出修改意見,不斷完善。
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樣安排不就是教師們在考前就看到考卷了?我詢問成績需要上報教育局的,關涉高利害的小升中的小學六年級評估三考試,試卷竟然也是這樣出出來的。只是在監考和閱卷上更嚴格,集體閱卷。
在內地,一場有公信力的考試,一般出題人未知,任課教師不能監考自己的班級,交換流水閱卷——閱卷人未知,統計分數上報公告的人未知。別說高考、中考這些高利害的考試,就是區域性的統考、調考,能夠在考前看到考題,自己閱卷、總分上報,都是絕不可能的。
我在內地服務的學校為了保證公信力,連學校自行組織的期中考和期末考,也時不時的秘密命題,跨年級交換流水閱卷,交換總分、做質量分析,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在閱卷現場督導。
內地的老師有時感慨,要考試了,為什么作為教師我比學生還緊張焦慮?因為從出題到閱卷,太多不可知和不確定,很多管理者將學生的學業成就直接與教師評價掛鉤,無視學生的學業表現受很多因素影響這一事實。
測評方法:考試由專門的考試評估局負責
我看了下協作學校的中文科閱讀卷,題型模仿小三和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簡稱TSA)。TSA命題由專門的考試評估局負責,這是和教育局各自獨立的部門。
但是在內地,這些都在教育局及其二級單位的掌控中。首先什么時候統考和調考,統考、調考哪些年級都是隨機的,也就是所有教師和學生都在這種不確定的壓力下學習工作。
其次,出題異彩紛呈,多是負責出題人的個人偏好。在看到每年試卷的一瞬,所有的任課教師都在分析預測,哪些內容講過,哪些題型做過,掌握情況如何。哪些考題的內容和形式教學中完全沒有涉及,只能聽天由命。被出題人的天馬行空驚嚇是常態。
作為曾經的出題人,壓力之大也是極難承受。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認知總是有限,面對參差多態的老師和同學,題目是否經得起各種旁逸斜出,真是難以預料的事。
評卷方法:集體審卷、共同完善
香港老師們集體審卷、共同完善的做法,讓我特別驚奇,他們相信教師,教師也確實值得信任,在任何考試中教師能夠做到誠信,不徇私舞弊。
香港的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教科書,所以TSA絕對不會出現組詞、按原文填空這類,緊貼教材內容的考題,和PISA一樣,它是跨學習內容的水平評測。當我嘗試完成一份小六的TSA閱讀卷時,第一題就耗費我不少時間。
第一次遇到這種題型,我緊張地在文章中篩選詞語,擔心自己遺漏,即便抓獲了需要的詞語,又擔心后面還有更加適合的,便繼續閱讀后面的文字看是否需要替換。完成之后,再次閱讀全文確認。
緊張和不確定這些情緒很耗費心力和時間,我的生疏甚至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閱讀能力。但當我第二次做另一份TSA閱讀卷,這種緊張和不確定感就沒有了,題型一樣,我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安心地掃讀文本提取信息。
也就是說,我的閱讀能力可以基本算作穩定不變的,但在初次遭遇時,題型本身成為能力表現的障礙。那么一份著重考察學生閱讀能力,而非適應能力的試卷,是否應該避免題型變幻造成的表現不佳?
我由此理解了TSA各項試卷題型固定,指向固定的意義。聯想到在內地,神神秘秘的出題人,隨著出題人變化莫測的題型,一定程度存在的刻意追求題型創新,所謂的出題必須貼近教材導致的教師緊跟教材的聽寫、默寫任務……
每個出題人的個人偏好對于測查結果的巨大影響被忽略了,當我們在為“題型創新”自得的時候,意識到這種創新可能對學生的能力表現產生干擾嗎?意識到自己的偏離了嗎?當我們以緊貼教材的名義考查學生
精確記憶的時候,意識到教學中因此產生大量機械記憶任務和壓力了嗎?并不是降低賦分就能減少大量機械記憶的任務和壓力的,只要存在,就可能導致師生十分百分的努力。
第五題
概括段落大意,內地教師非常熟悉,這一題和第一題,同是香港老師認為學生普遍能力不足的部分。
TSA的結果每年都會以報告的形式發布,逐題分析檢討得失。教師們則非常務實地在課堂教學、工作紙和期中、期末測試中,針對得分低的題型展開訓練。因此,外界批評的過度操練,爭議并不在是否存在操練,而是是否“過度”上。
比如當教師透過TSA的報告,意識到學生概括能力不足,能想到的改善方式就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增加“概括”的練習次數,這種應對效果如何?至少教師認為是必須的和有用的。是否還有其他提高學生概括能力的路徑與方法?教師沒有想過。既然TSA要考概括段落大意,我們就時常練習。很直接。
很多人因此認為高利害的考試是禍首,認為評價方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瓶頸或者關鍵,只有改革評價方式才能夠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革哪有這么簡單!比如TSA,雖然一再降低對學校、對教師的壓力和不良影響,一再強調自己的診斷功能,但實踐中的應試操練依舊積重難返。
可以想見,取消TSA之后,操練會依舊,只是從操練TSA型,變成更加隨意的操練罷了。我認為,即便徹底取消所有高厲害考試,那些習以為常的路徑和方法仍然不會改變,因為并沒有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更新發生。
和TSA相比,香港教育局提供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和《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以及我查閱到的《中國語文課程學習進程架構》和《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香港專為非華語學童制訂的學習目標),這類更為重要的課程發展文件在中文教學實踐中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幫助教師把視線焦點從TSA轉移到這里,是艱難漫長,收效緩慢,但最有價值的道路。
徐莉: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教師;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兒童課程設計師。兼任社會公益組織理事,公益教育培訓師。為兒童教育項目及相關從業者提供專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