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學時,家人就教育我“要想學習好,就要比別人學得多”。我把這個“多”就理解成了“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于是作業完成后并沒有去玩,而是翻來覆去地看書和習題。當時的我堅信,只要復習次數夠多,知識就掌握地更牢固,如果能把課本背下來那就無敵了,可以直奔清華北大了,所以我甚至做過抄課本的事……
其實不止我,絕大多數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等式:努力學習=投入更多時間=反復記憶知識,這樣的努力在小學很有效,但到中學后就支架不住了,長時間反復看枯燥的知識,加重了我厭學的情緒,而且成績也并沒有提高太多,所以高中時的我非常痛苦。
直到我看了一本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寫的書《認知天性》,才知道這種
反復閱讀的復習方式是種極為低效的努力:一是太浪費時間,我把大量休息時間貢獻給來回翻書了;二是短時記憶,應付短期考試沒問題,但考完沒多久就還給老師了;三是這樣學習很容易高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比如我問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你掌握的怎么樣?你一定會說,這句話實在太熟了,可以脫口而出。
多年以前的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反復朗讀、背誦這12個字,于是我們覺得只要牢牢記住這12個字,就是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考試就能默寫出來,但是,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我們要怎樣改善自己學習和思考習慣呢?其實絕大多數熟背這句話的人,都沒有意識去養成孔子說的這種習慣,距離真正掌握了這句話還太遠。
好幾個小時反復閱讀,看起來很刻苦,但學習時間的長短并不能衡量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該如何跳出這種低水平的學習方式呢?在大量實證研究后,美國許多認知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多考試!一說到考試,就能想起到那面對試題抓耳撓腮想不出答案的痛苦,你內心一定是拒絕的,但對學生來說,它其實是個非常好用的學習神器。
我們都知道考試的一個功能是節省學習時間,因為考試能篩出你還沒掌握的知識,可以更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水平,把精力花在薄弱的知識上,比無差別地復習整本書要高效地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考試是一個從記憶中
提取知識的過程,每次提取,都是在加強問題和知識之間的聯系,讓你下次遇到這個問題時更容易提取到相應的知識。
也就是說,每次考試都讓你腦中有了更多調用知識的線索,線索越多,越容易提取,也就越不容易忘記。
如何給自己“考試”? 如果你還把考試理解成答試卷,那就太狹隘了,考試的本質,就是用題目當做線索,來提取腦子里的知識。駕校教練讓我們
回憶場景和操作之間的關系,就算是一次考試,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訓練法看完一篇文章后,閉上眼睛回憶一下作者都講了啥,也是一次考試!考試方法很簡單,難的是養成這個習慣,很慶幸我養成了這個超好用的方法:
1.閱讀或者聽課后,立即用幾個小問題來問自己,檢索一下剛學到的新知;
2.遇到問題后,先不要看現成的答案,而是檢索一下腦子里有沒有對應的知識可以解決;
3.把上面兩個建議寫進你的清單,這個清單都要用「在XX場景下,我要做XX」的格式寫,然后沒事就用手蓋住后半部分,看前面的場景來回憶后面的行為,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
第三個建議說的這個清單,我喜歡叫它「如果清單」,記錄的都是「如果A則B」的對應關系,你可以持續往這個清單里添加「場景-行為」的對應關系,并通過不斷地檢索來強化這種對應關系。
知識最后的出口,是成為條件反射的行為,學渣和學霸之間差的不是聰明,而是差在學渣沒有去強化線索和知識的對應關系,遇到題目是不知道該反射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