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劍
微閱讀似乎一下子火了起來,討論的人也很多,雜七雜八的話語夾雜其間,好像微閱讀就是很低層次的閱讀,算不上是深度閱讀。猛一看,還真是這么回事,但仔細想想,可能這不僅是一種誤讀,更是對閱讀的理解有點偏差。
在百度百科上,對微閱讀的定義是,微閱讀,是一種借短消息、網文和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微閱讀是閱讀領域的快餐,口袋書、手機報、微博,都代表微閱讀。等車時,習慣拿出手機看新聞;走路時,喜歡戴上耳機“聽”小說;陪老婆逛街,看電子書打發等待的時間,如果有這些行為,那說明你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微閱讀”的忠實執行者了。
當然,這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微閱讀,在我看來,卻大有討論的必要,微閱讀所表現的形式固然是短、快,但其內涵卻包羅萬象,也有深度。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跟書友趙國棟兄聊天,他說他的女友總覺得他讀文藝的書,不讀實用的書,就是吊兒郎當,甚至是一種不務正業。拿這種態度來說微閱讀也是合適的。之所以這樣說,或許這是很多人將注意力集中于“微”的緣故。
但這個“微”是相對于宏大的一個概念,微,細小,那種日常,卻也是閱讀的一部分。假若我們把閱讀切割成不同的種類,肯定會發現,閱讀的分類固然可以多元化,但到底摻雜了很多有意味的東西在,即便是微小,也有自己存在的邏輯,不僅如此,微小,也能見證大千世界。微是精華,是對世界的仔細觀察,這就好像日本的文化,在大家都向往宏大敘事的時候,對細微生活的關注卻同樣精彩。
另外,細微主義的流行也說明了對細微生活的關注是大有必要的。在文學上,法國作家菲力普·德萊姆被稱為“細微派”大師,他的宗旨是“細微之處見樂趣”,在選材上關注細小題材,其《第一口啤酒》曾獲得1997年度格朗古西耶大獎。有比較認為,“細微主義”首先體現在篇幅上,德萊姆作品的典型長度譯成中文大概千字以內,頗像中國明清的尺牘小品。法國評論界常常提及德萊姆繼承了普魯斯特的傳統,二者的確都夠“細膩”,但是普魯斯特能把一塊小瑪德萊娜點心鋪衍成洋洋萬字的篇幅,是以繁復為美,德萊姆卻是該收手時就收手,是以簡潔為務。那么,這一種“微”,在我看來,也很有價值。
在閱讀這回事上,不同的人群具有的閱讀口味很顯然也是有差異的,對很多人來說,微閱讀就是
淺閱讀,就是浪費時間消費段子。這一種觀察就好像莫言獲了諾獎之后,對他的好評還真是如潮,沒讀過他作品的人一定去讀一下,作品一定得收進語文教材中去,莫言一下子成了文學大師。但諾獎不過是代表了一種文學標準,如此對待,顯然是一種急功近利的閱讀方式,毫不客氣地說,如此跟風才是淺閱讀,是對閱讀文化的一種反叛。我倒覺得對有些讀者而言,不管其閱讀的方式如何,閱讀的內容怎樣,因為識見的不高,自然是只能讀一讀余秋雨、孔慶東就覺得遇到了文學大師。對這樣的讀者,我想,也只能站在旁邊笑笑,不忍破壞他心中的偶像。到底是閱讀的內容差一點好一點關系并不是很大,只要是一直走在閱讀的路上,想來早晚會拋棄那些膚淺的作品。
由此我想到一些閱讀達人號召不要迷戀微閱讀,那是“傷不起的快餐文化”,看到這樣的態度,真是覺得好笑。自從兩年前關注微閱讀以來,一直覺得微閱讀在這個時代很必要。這背后隱藏的不是對閱讀文化的不同理解,而是對這個文化消費時代缺乏應有的識見??偸悄美涎酃饪葱聠栴},自然看不出多大的名堂。
摘自《后閱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