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頭疼事:明明已經把
數字編碼詞記得很熟練,幾個月過去,一部分編碼詞就已經生疏了,經過復習,記住了!再過幾個月又忘了……如此反反復復讓人好生挫敗感。
我是在用數字編碼法練習記憶撲克牌時發現自己已經N次忘了編碼詞,準確地說,是發現數字30以后的數字編碼詞出現了記憶生疏,想到數字卻不能快速回想出編碼詞。
其實,自我感覺,我對數字編碼詞的編制還挺有信心的,因為我的很多數字編碼詞都是借了經典的故事典故
(見《化用經典情景讓數字編碼詞“活”起來》):如44的諧音是“絲絲”、《西游記》里的盤絲洞;45的諧音是“寺務”、“白娘子的宿敵法海老和尚”等等。自以為多數的編碼詞都選取了這樣入戲感十足的經典,就不會頻繁發生編碼詞忘記的狀況了,然而現實還是有些悲劇了:
34諧音:三絲、山寺;
42諧音:石兒;
43諧音:石山;
44諧音:盤絲洞、蠶;
53諧音:烏紗帽、巫山;
62諧音:鹿兒、柳兒;
83諧音:巴山;
84諧音:公交車;
92諧音:九兒、酒兒;
04諧音:零食、領死。
以上這些,便是我總是含混的編碼詞:數字后面跟了兩個編碼詞的,第一個詞是我真正的編碼詞,第二個詞是我在回想編碼詞時想到的詞;數字后面只跟了一個詞的,是我雖然能回想起編碼詞,卻無法在腦海里快速形成編碼詞的形象。
而且,這些詞還是被我反復含混……
為什么總是這幾個詞?你或許會有此疑問,是的,在多次記憶、多次含混之后,我也在反思,是不是這幾個編碼詞本身有什么硬傷:
“34”,請你跟著我把它的音念出來——sān sì,所以,最后你的發音是落在sì——四聲上,而我本來設定的編碼詞是“三絲”——sān sī,最后一個音落在sī——一聲上。
“34——三絲——山寺”:當你把它們的音依次讀出來——sān sì、sān sī、shān sì,哪個編碼詞的發音更接近“sān sì”呢?
34——三絲——山寺——34——山寺——三絲……
大概你覺得沒什么太大分別。那么,如果讓你在看過這兩個編碼詞后,回想“34”,你會想到哪個詞呢?
“三絲”還是“山寺”?
好像……是“山寺”,對吧!
雖然“三絲”、“山寺”與“34”的讀音都只相差一個音節,但是因為“寺”與“4”更近,所以在發音感覺上,你會覺得“山寺”更接近“34”——這也是我總將34的“三絲”錯認“山寺”的原因。
故,當你用諧音記憶法編制數字編碼詞時,編碼詞的最后一個字與數字的最后一位讀音相同或高度相似時,這個編碼詞就更容易記憶和回想:
對應上面的幾組詞也屬于同樣的情況:
“53——烏紗帽——巫山”——wǔ sān——wū shā——wū shān
“04——零食——領死”——líng sì——líng shí——lĬng sĬ
不過“62——鹿兒——柳兒”這組比較特殊:因為“鹿兒”和“柳兒”中都有“兒”字,而62的發音是“lìu èr”,所以,“鹿兒”和“柳兒”的區分就落在了“鹿”和“柳”的發音上——lù、liǔ,相比之下,“柳”和“6”的發音更為相似,因此每當我念起“62”時,總是不自主地想起“柳兒”。
于是,我又得到一個結論:當用諧音記憶法編制數字編碼詞,且編碼詞的最后一個字與數字的最后一位讀音相同時,編碼詞的第一個字的讀音與第一個數字的讀音相同或高度相似時,這個編碼詞更容易記憶和回想:
至于“44——盤絲洞——蠶”,我想了想,大概跟“絲絲”有關,因為我習慣上總覺得蠶會吐絲,所以雖然“盤絲洞”的形象很經典,但“絲絲”的讀音更容易讓我想到“吐絲”,從而想到“蠶”,所以,每當我默念“44”,“絲絲——吐絲”的形象就會先于“盤絲洞”浮現在我腦海中。
一言概括,就是——成也諧音,敗也諧音。
說到這兒,你也回想下你的所有數字編碼詞,尤其是采用諧音記憶法編制的編碼詞,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
好啦,本篇到這兒,關于數字編碼詞“諧音法”的分析就結束了,剩下的幾對編碼詞——“42——石兒”、“43——石山”、“83——巴山”、“84——公交車”、“92——九兒——酒兒”的回想障礙,我們下一篇再約!
原創作者: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