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輸入”不“輸出”,大腦很容易中途“放棄”
大腦主要通過感覺區“輸入”信息,并通過運動區“輸出”信息。在此,“輸入”指的是“理解”,“輸出”指的是“實踐”。去美術館欣賞精美的畫作,聆聽頂級音樂家演奏音樂或者觀看一部優秀的電影并為之感動時,感覺區都有可能得到飛躍式的發展。想要鍛煉大腦的感覺區,去現場聽音樂、去現場觀看體育比賽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肢體輸出信息時,“運動區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畫畫、唱歌、寫作等等,需要做出運動來進行表達的時候,信息輸出的準確度取決于運動區學習回路得到鍛煉的程度。與通過很小的契機就能得到飛躍式發展的感覺區相比,運動區的學習只能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得到鍛煉。僅僅是觀看,是無法鍛煉運動區的學習回路的。
事實上活動身體才能活動大腦。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可以去嘗試,比如參加各種學習班、繪畫、運動、音樂等等。親自嘗試之后你就會發現,“啊!原來是這樣!”實際上,切身的體驗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這時,“感覺區學習”和“運動區學習”就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3、增加時間壓力,思維和行動會變得敏捷
即便知道“輸出”對于運動區的鍛煉來說很重要,自己也很想迅速行動起來,但是大多數人的行動力往往不足。“時間壓力”是指通過給自己的工作設定時間限制,來增加大腦的負荷。按時完成任務時產生的喜悅能夠鍛煉大腦回路。和學習不一樣,工作中沒有“正確答案”。有時一味地想要追求完美,就會不自覺地一拖再拖。但是這樣的話,不管過多久都沒有辦法“輸出”,也就無法判斷自己的工作是好是壞,很多時候不能如期按計劃向前推進。
敦促自己強行輸出,對保持感覺區和運動區的平衡也很有幫助。給工作設定時間限制的方法,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做法很簡單。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給自己設定一個
目標,比如“我要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這項工作”“在這個時間內完成這么多的工作”,然后努力實現就可以了。最理想的目標設定,就是設定一個“對自己來說稍微有點難度”的目標。相當于“自己和自己簽訂了一個不合理的合同”。在給工作施加時間壓力的時候,不要同時做好幾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1~2個小時之內需要完成的同一件事上是很重要的。我把這種方法叫作“1小時大腦準備法”。
4、讓大腦保持高速運轉的秘訣,在于丟掉瑣碎信息
GTD的第一個流程就是收集,盡量不要讓信息都堆積在大腦里。當場約好時間,當場記下來。
5、放空自己,大腦會進入自我整理模式
在大腦的最深處有一個叫作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的靜息態腦回路,是大腦處于放空狀態下才會啟動的一個大腦維護機制。當大腦處于任務狀態下,比如在思考、工作、與人交談時,默認模式網絡就會自動罷工。
那么,具體什么時候才會開啟這個模式呢?比如,當我們在
冥想的時候,或者散步的時候,默認模式網絡就會自動開啟。因為此時的大腦并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所以處于一個待機狀態。也就是說,默認模式網絡其實很容易被激活。“什么都不做”有時比冥思苦想更有效。
6、長時間沉浸在無聊狀態中,大腦會逐漸停止成長
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無聊的狀態中,大腦就會慢慢習慣無聊,逐漸停止成長。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就要事先覺察自己的無聊感,積極尋找一些新事物來滿足我們喜新厭舊的大腦。讀書、運動、聽音樂這類多給予大腦良性刺激。積極主動制造一些生活中的樂趣。
7、閱讀高難度文章能培養“概念腦”
閱讀高難度的文章,能夠提高我們“看見整片森林”的能力,其實也是在培養“概念腦”。所謂讀書,能夠接觸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不需要100%理解書中內容。換言之,文章這片“森林”中每一棵樹的具體情況并不需要全都掌握。這也是語言的一個特質,即使不明白意思也能讀下去。也就是說,語言并非達到某一水平才能傳達其意。
8、寫自傳是對大腦最好的訓練
我們任何人都不能以敷衍的態度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定要帶著熱情去寫,將這種熱情化為鮮活靈動的文字。想要寫一篇高質量文章,卻又不知從何寫起的人,首先我建議他“提前寫自傳”。緬懷過去、暢想未來,這些工作都是在大腦中的顳葉皮質聯合區中進行的。在這里對過去的記憶和體驗做一個總動員,讓自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未來。
9、起床后3小時是大腦的黃金時間
早晨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是最靈活的,做事的
效率也是最高的。正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段黃金時間,一整天我們的大腦都會保持一個高速運轉的狀態。把那些自己目前還沒有做到的或是今后想要去挑戰的事情放在這個時間段做最為合適。
10、收集每一點進步,大腦會逐漸變得快樂
將生活習慣作為改變的一種手段并加以利用其實是最有效的。甚至說得極端一點,只要將“心目中的自己”習慣化,總有一天你會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因為這是一種伴隨著喜悅的習慣,突觸的連接方式每天都在一點一滴地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