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里,和大家分享了關于思維導圖的主題和結構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算是
思維導圖制作的基本問題,也是思維導圖的大航向和大地圖;下篇里,就來繼續談談制作思維導圖前需要做好的另外兩個準備:內容組織的輕重安排和導圖整體風格的呈現。這兩項準備工作的目的是讓導圖更清晰,更富有情感。
3.確定思維導圖的側重點
當你開始制作思維導圖時,你可能會想要把所有你當前階段所能想到的東西全部添加進導圖里,就像一場全自由的思想風暴;而且你認為這些東西每一條都很重要;然而,當導圖做了將近一半,你轉過頭來看做完的部分,卻發現原本用于清晰思路的導圖卻是亂成一團,不辯重點,不知所謂,甚至看得頭都大了,細查下去卻又覺得哪里都刪不得。
這又是什么問題呢?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協調好導圖的內容輕重關系。
如制作讀書筆記的導圖:文章里有作者的介紹,有文章的思想,有經典的語句,有文字中提到的重要的時間、人和事,還有注解、評論……每一點你都覺得有必要,而且很重要;
但實際上,當這本書篇幅很長時,這樣的做法其實并不合適:
導圖內容尚少時,展現所有這些內容并不會顯得雜亂,而當篇數達到幾十篇甚至上百篇,即使導圖的文件不會大到讓程序崩潰,卻也會讓思維導圖失去明晰思路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兩全呢?我思慮后的做法有兩種:
例如,有一段注解是關于“浴佛節”,且注解文字很長,那就只在“浴佛節”的小分類下留下該節日的時間和相關人物的名字、慶祝的方式(每個條目不超過7個字)。完整的介紹就留在專門的文字資料庫里查詢。這樣的做法相當于只在導圖里放置用于提示存在感的目錄,適合有完整的文字資料庫,且查閱方便的情況下使用。
2)制作分類導圖,將一個大分類的導圖分成多個小分類的導圖。
這種適用于文章里確實有多個方面的內容要呈現且每方面都很重要的情況,解決方法可以是:將這些小分類(思想、經典語句、重要關鍵詞提取、注解等)分別做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思維導圖。
如我在做《聊齋志異》的導圖時,就是把小說按時間、按人物、按故事類別、按故事中是否出現某個物件等都各自做成一個獨立的導圖(因初期把所有類別的內容都做在了一張導圖里,導致程序崩潰,只好吸取教訓,從頭再來,所以目前還沒做完……)。
所以,在做思維導圖前,你很有必要想清楚你的導圖到底要表明什么,留什么,舍什么,或者,你就要做好像我一樣做多個導圖的準備(但這樣的后果是多個導圖之間可能會彼此孤立,需要處理好多個導圖之間的銜接問題)
4.確定導圖的整體色彩風格
色彩風格,就像你所看到過的平面廣告圖,不同的色彩表現不同的情感:喜悅、悲傷、興奮、緊張、感動……當然,色彩也可以區別導圖的整體類型:商業還是文藝、個人還是職場等等。合適的色彩風格從個性化出發,為你的思想成果的輸出提供最有代入感的情境:
如紅色代表喜慶,黃色代表光明,藍色代表科技,黑金色代表商務……
當然,設置導圖背景色彩的前提是:不要喧賓奪主,即不要讓背景的顏色影響了導圖中文字的顯示,如在紅色的背景中,文字不要使用紅色色系的顏色;而且,樣式也不要過分花哨,搶了本該屬于文字的注意力。
以上這4點,便是你在制作思維導圖前便要思考清楚的問題,或許你覺得在真正制作之前要把這些問題全部想清楚是不可能的,如果思路已經如此清晰,為什么還要做導圖呢?
這么說好像確實沒問題,但實際的問題是,當你發現你的導圖實在無法再繼續做下去時,往往你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且導圖一旦在這四個問題上出問題,后期修改很麻煩,繁瑣的程度不會亞于重做……所以,請盡量把關鍵性的問題消滅在最初期!當然,這也是我建議你使用電腦思維導圖軟件來制作導圖的原因,因為你可以有N次機會修改與重做,至少不會浪費紙張,但——你要浪費電o(╥﹏╥)o。
最后總結:
1.確定合適的主題是制作思維導圖的起點,它直接決定你的導圖能否順利”出生”;
2.合理的結構,讓你的導圖真正擁有被稱之為“思維”的“導引”圖的資格,而非一張亂麻涂鴉;
3.一目了然的輕重區分,讓你的導圖有了清晰明確的中心思想;
4.有代入感的色彩風格,讓你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不是被迫地完成任務,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好了,更多的關于思維導圖實操方面的經驗,下次再與你分享,至于以上這些經驗之談,我只想說,實踐出真知,出了錯,你自然就知道什么才是對的!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