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新公司1個多月了。前幾天公司高管讓我去了辦公室,在肯定我近一個月的工作成績的同時,指出我的工作方法不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高管結合帶我入職的同事的意見,認為我應該暫時放棄我現有的工作方法,完全按照同事的工作方法。他們的觀點是:我目前的工作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是不當的工作方法導致的。
幾天以來,我既為工作效率低下不安,又總覺得高管們的看法似乎有哪里不對,就是想不出來具體是哪里有問題。數次糾結,就用
思維導圖做了這個自我反思:
有句話叫,“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把導圖按照我的工作和同事的工作做了對比劃分。然后就找到了問題的根結所在。
首先,從工作記錄的方式上,我和這位同事有很大的分歧:
由于新入職,對工作各方面了解較少,所以,我習慣用思維導圖來做記錄:一方面,可以隨時增加新認知,刪除錯誤認知,標注需要特別注意的工作內容。而這一點,線性筆記本顯然是做不到的,一旦一頁紙寫滿,就只能翻頁。錯了,只能勾掉,也無法大量地新增(而我根本無法預知以后的每一天,哪條筆記需要大量擴充)。
另一方面,思維導圖更加方便我了解這份工作的全貌:我的每一項工作的具體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工作的累積成果又是為了什么而存在。這些內容,公司并不會一一主動告訴我,他們認為,對于新入職的我,講得太多,我根本無法理解,就在工作里慢慢熟能生巧就是了;而于我,思維導圖就是我一點點把握工作全貌的最佳方式:既方便細節的修改,又能慢慢概括出整個工作框架。
但對于帶我入職的同事來說,她對我的每日工作已經很了解。她無需像我一樣去了解整體的框架;對我而言很陌生的內容,她很清楚。如果她要記錄什么,即使記在筆記本上,也不會影響她對這份工作的
整體認知。所以她認為,我也應該把內容都記在筆記本上,無需急于把握整體,先做好本職就行了。而我不喜歡糊里糊涂,當我明明知道我可以去把握整體的情況下。這是完全針對工作本身而言。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在交談中發現的:
受到高中文科線性筆記的折磨,我對線性筆記(密密麻麻的文字)乃至筆記本都有潛在的恐懼。所以,我下意識里,就在排斥線性筆記。我的這位同事正相反,她似乎對思維導圖有恐懼癥,或者更確切地說,她對老師在課堂上的知識結構圖板書有深深的恐懼,用她的話說,她看到結構圖,就感到頭皮發麻,似乎回到了課堂上,所以,她甚至是有些抵制思維導圖。于是,每當她看到我在用導圖,就會焦慮,要我用筆記本,于是,我開始焦慮……
我們關于工作方法的矛盾,很大程度就是因此而起。而偏偏我的工作效率又遠低于她,于是,她“順理成章”地認為,這和我用思維導圖有關。當然,做導圖,確實會比紙質筆記消耗時長更長,但對我來說,能夠隨意增刪、標注重點、把握工作整個流程脈絡,這才是最大的意義。
但我的工作效率完全是因為制作導圖占用時長太長導致的嗎?我心里清楚,制作導圖的時長絕沒有那么夸張!那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于是,我又以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為條件,對比了我和同事的每日工作,頓時,豁然開朗。總工作量=工作效率(單位工作量)*工作時間。在總工作量相同,工作時間也相同的情況下,比的只有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不好衡量,就比較單位工作量吧:
當我做一件工作時,因為不熟悉,很多細節不清楚,所以,為了不出錯,在接觸陌生的工作內容時,我必須每做完一項,就向同事或者上司確認一下,我做得對不對;如果是在做工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還要先問清楚要怎么做,記下步驟,再一步步小心完成(確保不出錯)。
問工作,也不是面對面、遇到一個問題就跑到對方的工位上,而是在QQ上打字截圖交流,這個一步步詢問確認,并等待對方回復的時間常常比純工作的時間還要長!就像你到醫院就診,醫生看診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而你掛號等候就要一兩個小時……
當我做出這張反思導圖時,才意識到這個幾天以來被我忽視的重大因素:同事入職已經很久了,她做工作的方式就是:直接做!除非遇到自己決定不了的問題,她無需事事向領導請教;而我是新手,做對不出錯,遠比做快更重要。這也是我的上司反復強調過的——拿不準的,就要問,不要出錯。.
到了這一步,基本我的工作效率遠低于同事的原因就很明了了:做導圖的耗時其實微乎其微,因為導圖是每天有了新內容才添加修改的,并花不了太多時長。真正耗時的,是我因為不熟悉新工作,多次摸索工作內容,溝通工作,等待回復確認……
總結
這篇用思維導圖反思自我的文章,本是寫給自己的,但是想想可能會有很多伙伴,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似乎都是自己的錯(或者都是路人甲的錯),又似乎根本沒辦法解決,于是憂愁郁悶,認為自己(路人甲)這不行、那不行;其實這個時候,反思問題產生的原因遠比一味地歸咎責任更重要。知道什么是錯的,才真正有希望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甚至有時,會有意外之喜……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