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閱讀和記憶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通過網絡,我們可以擴展視野,獲得更多工作和生活的便捷,但它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了我們的
大腦,最顯著的是改變了我們的大腦的思維方式、閱讀方式和記憶方式。
一、網絡正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科學家們在“神經塑性”的課題研究中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成年人的大腦并非是因遺傳就確定了個性和智力。相反的,神經是可塑的。當我們進行不同的活動,大腦神經便會改變。
腦科學專家斯茅與他的研究團隊曾做過一個實驗:讓12名互聯網老用戶和12名互聯網新手開始使用谷歌,同時對他們進行了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兩組研究對象大腦之間的顯著區別在于大腦皮層一片被稱為背側前額葉皮質的區域,它的功能是處理短期記憶和決策制定,新手的掃描結果顯示這片區域活動微弱,而老手的則非常活躍。斯茅要求12名互聯網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聯網。第6天,他們重新掃描了各組的大腦———兩組大腦掃描圖片顯示,代表大腦活躍程度的亮斑圖案幾乎一模一樣。可見,僅通過5天的訓練,互聯網新手大腦皮層前部的神經回路就被激活了。這說明僅5天的互聯網使用就重塑了他們的大腦回路。
實驗證明:神經是可塑的,當你從事某個特定活動的頻率越高,神經通路負責執行這項活動的能力就越強。如果反復刺激同一區域,那個區域的神經回路將變得興奮。后來的實驗也證明:如果你忽略其他區域,其他神經回路將會相應變得衰弱。互聯網世界不斷刺激大腦皮層處理暫時性信息的區域,以至于負責深思的區域變得越來越衰弱。
科學家認為,網絡已經改變人類思維方式,降低大腦集中精力的能力,減少深度思考的頻率。
閱讀并非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需要通過學習掌握這種能力。網上閱讀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使用大腦的方式,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一種閱讀新趨勢
倫敦大學學院用5年時間做了一個網絡研讀習慣的研究。報告說:“很明顯,用戶們不是在以傳統方式進行在線閱讀,相反,一種新‘閱讀’方式的跡象已經出現:用戶們在標題、內容頁和摘要之間進行著一視同仁的‘海量瀏覽’,以求快速得到結果。”
人們變得越來越像圖書管理員,能夠迅速找到信息并識別最有用的部分,卻越來越少仔細品味并消化信息。美國科技作家尼克在《淺薄的家伙》一書中描述一個上網者的煩躁與焦慮:“上網時我們像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環境。這個環境促使我們匆忙地閱讀,草率并淺層次地進行思考。這樣一來,我們只能從文章中獲得淺層次的知識。我們從努力完善個人知識的耕作者‘進化’為電子數據森林里的獵人和收集者。”
即使不在電腦前時,上網養成的閱讀習慣也會繼續回蕩在我們的腦細胞中。上網使我們的神經集中在略讀和多任務同時處理。雖然瀏覽的能力與認真閱讀和思考同樣重要,但問題在于,一目十行的略讀正在成為我們思考的主導模式。以這種方式閱讀時,我們充其量只是一臺“信息解碼器”,而我們專注地進行深度閱讀時所形成的那種理解力、那種豐富的精神聯想,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電腦和互聯網正在改變人們的記憶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韋格納教授曾發現,結婚時間長的夫婦會依賴對方做自己的“記憶庫”。科學家把這稱為“交互記憶”。交互記憶是“外部記憶庫”,就如同人們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會向專業人士請教一樣,而現在,互聯網也成為交互記憶的一種途徑。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受試者閱讀一些信息,他們告訴一半受試者,過一會兒可以在電腦文件夾里找到這些信息,同時告訴另一半受試者,這些信息將會被刪除。接著,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記住這些信息。研究人員發現,那些以為信息會遭刪除的受試者記得更牢,以為信息會存儲在電腦中的受試者對儲存信息的文件夾名記得更清楚。互聯網的知識儲存和查找功能助長了我們的惰性,我們不必記憶什么,因為任何知識都可以通過“復制”加“粘貼”來完成。
互聯網為個人記憶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補充,這種便利讓人難以抗拒。但是,當我們開始利用網絡代替個人記憶,從而繞過鞏固記憶的內部過程時,我們就會面臨掏空大腦記憶的風險。
人類的大腦是高塑性的,神經元和突觸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我們依賴電腦作為理解世界的媒介時,也許有一天它就會成為我們自己的思想。(楊凡)